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shù)文學文學評論與研究沈從文家書(全二冊)

沈從文家書(全二冊)

沈從文家書(全二冊)

定 價:¥68.80

作 者: 沈從文,張兆和等著;沈虎雛編
出版社: 江蘇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文集

ISBN: 9787534366581 出版時間: 2005-1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shù): 80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收錄沈從文、張昭和的一百多封信函,及其子女、好友的數(shù)封信件。貫穿于沈從文一生的各個階段,是一個完整的人生過程、心路的記錄。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沈從文夫婦婚前婚后的情書、家書;沈從文輾轉(zhuǎn)各地、南下參加土改、北上北大任教的生活歷程。沈從文先生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小說表現(xiàn)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他常食用各種體式和結(jié)構(gòu)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不少藝術(shù)光彩。一些后來的作家曾深受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tài)度上,沈從文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yè)的影響。在文物研究上沈從文堅持以實物為依據(jù),綜合材料、形制、紋樣的發(fā)展與聯(lián)系,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堅持研究為生產(chǎn)、...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qū),1924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xiāng)村世界的主要表現(xiàn)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jié)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diào)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xiàn)出鄉(xiāng)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xiāng)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xiàn)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xiàn),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nèi)涵的哲學思辨,構(gòu)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xiāng)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xiàn)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后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墻封砌。馬頭墻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xiàn)代文學作家,僅次于魯迅”(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nèi)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lián)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shù)》、《戰(zhàn)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shù)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沈從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xiàn)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nèi)的默默無聞相反,20世紀70年代起,沈先生在國外聲名鵲起,于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1988后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fā)離開人世,為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張兆和(1910—2003)1910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于十姐弟中排行第三,童年在蘇州度過,并就讀父親所創(chuàng)辦的樂益女中;1932年畢業(yè)于上海中國公學文史系。翌年與沈從文結(jié)婚,長子龍朱、次子虎雛陸續(xù)出生,婚后有六年未出外工作??箲?zhàn)期間的昆明教授中學國文、英語。1949年開始先后在北京師大附中和101中學任教。1954年起擔任《人民文學》雜志編輯;1969年下放湖北五七干校,1972年退休返回北京。80年代初期,為重新輯印沈從文著作而做了大量篩選、審計、??惫ぷ?。曾擔任《沈從文全集》主編,同時協(xié)助二姐張允和維持一份小小的家庭刊物《水》。筆名叔文、叔兆,曾出版由巴金編選的作品集《湖畔》。2003年2月16日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逝。

圖書目錄

(上)
劫余情書日記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4日?。?)
包含 王華蓮致張兆和 1930年7月2日 吳淞
沈從文致王華蓮 1930年7月1日 吳淞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6日(10)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8日(11)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9日(14)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0日?。?4)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1日?。?5)
包含 沈從文致張兆和 1930年7月9日 第一信 吳淞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2日?。?6)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4日?。?7)
包含 沈從文復張兆和 1930年7月9日 第二信 吳淞
胡 適致沈從文 1930年7月10日 上海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5日?。?1)
節(jié)錄 沈從文復張兆和 1930年7月12日左右 吳淞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6日(26)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7日?。?6)
兆和日記  1930年7月18日?。?7)
由達園給張兆和  1931年6月  北平(28)
湘行書簡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34年1月9日 第二信北平(35)
沈從文致張兆和  沅水途中(36)
在桃源  1934年1月12日(36)
小船上的信  1934年1月13日  第一信(38)
夜泊鴨窠圍  1934年1月16日  第四信(42)
橫石和九溪  1934年1月18日  第一信(44)
歷史是一條河  1934年1月18日  第二信(50)
瀘溪黃昏  1934年1月19日  第四信(52)
飄零書簡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7年9月9日  北平(57)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37年9月24日  北平(60)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7年10月5日  北平(63)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7年10月25日  北平(65)
復張兆和  1937年11月6日  武昌(68)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37年11月9日  北平(72)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7年12月11日  北平(74)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7年12月14日  北平(76)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37年12月17日  北平(78)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7年12月29日  北平(81)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8年1月20日  北平(83)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8年1月31日  北平(86)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8年3月22日  北平(89)
復張兆和  1938年4月3日  沅陵(92)
致張兆和  1938年4月12日  第一信沅陵(94)
致張兆和  1938年4月12日  第二信沅陵(97)
致張兆和  1938年4月13日  沅陵(100)
致張兆和  1938年7月30日  第一信昆明(102)
復張兆和  1938年8月2日  昆明(104)
致張兆和  1938年8月19日  昆明(105)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38年8月25日  北平(110)
霽清軒書簡
致張兆和  1948年7月29 H  頤和園(115)
致張兆和  1948年7月30日  頤和園(119)
致張兆和  1948年7月31日  頤和園(122)
致張兆和  1948年8月1日  頤和園(124)
致張兆和  1948年8月上旬  頤和園(125)
囈語狂言
題《綠魘》文旁  1949年1月初(129)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49年1月28日  北平(130)
復張兆和  1949年1月29日左右 清華園(132)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49年1月30日  北平(133)
暨 沈從文批語復張兆和
1949年1月31日左右 清華園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49年2月1日  北平(136)
復張兆和  1949年2月2日  清華園(137)
題《沈從文子集》書內(nèi) 1949年3月 (138)
題中國公學女子籃球隊合影1949年3月26?。?40)
從文日記  1949年4月6日(142)
張兆和致沈從文等  1949年5月11日 第一信華北大學(148)
暨 沈從文批  1949年5月12日
張兆和致沈從文等  1949年5月日 第二信華北大學(150)
暨 沈從文批語  1949年5月12日
從文日記  1949年5月30日(152)
致張兆和  1949年9月20日  北平(154)
從文日記四則  1949年11月13--22日(157)
從文日記  1950年8月8日 (161)
川行書簡
致張兆和  1951年10月25日  北京(167)
致沈龍朱、沈虎雛  1951年10月28日  華源輪漢口?。?69)
致張兆和  1951年11月1日  華源輪巫山(172)
致張兆和  1951年11月8日  內(nèi)江(176)
致張兆和  1951年11月19日  內(nèi)江(179)
致張兆和  1951年11月29日  內(nèi)江(187)
致沈虎雛  1951年12月16日  內(nèi)江(190)
致張兆和  1951年12月末  內(nèi)江(193)
遠望盧音寺  1952年1月2日(196)
致張兆和  1952年1月15日  內(nèi)江(198)
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2年1月25日 內(nèi)江(201)
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2年1月29日 內(nèi)江(204)
致張兆和、沈龍朱、沈虎雛1952年2月2日 內(nèi)江(212)
致張兆和  1952年2月9日 內(nèi)江(215)
說明員家書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8日  濟南(219)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10日  第二信濟南(221)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12日  第二信濟南(224)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13日  濟南(226)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18日  南京(228)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23日  蘇州(230)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24日  蘇州(233)
致張兆和  1956年10月29日  第一信上海(236)
復張兆和  1956年10月29日  第二信上海(238)
致張兆和  1956年11月2日  上海(241)
致張兆和  1958年8月25日  杭州(244)
致張兆和  1958年8月26日  杭州(246)
致張兆和  1958年9月26日  蘇州(249)
致張兆和  1958年10月10日  蘇州(25I)
致張兆和  1958年11月1日  南京(253)
致張兆和  1958年11月5日  南京(254)
致張兆和  1958年11月18日  南京(256)
南行通信
致張兆和  1956年11月24日  長沙(259)
致張兆和  1956年11月27日  長沙(261)
致張兆和  1956年12月5日  長沙(263)
致張兆和  1956年12月9日  長沙(265)
致張兆和  1956年12月10日  長沙(267)
致張兆和  1956年12月19日  鳳凰(270)
致張兆和  1956年12月26日  長沙(273)
致張兆和  1957年4月14日  第一信南京(275)
致張兆和  1957年4月14日  第二信南京(278)
致張兆和  1957年4月22日  上海(280)
致張兆和  1957年4月26日  上海(283)
致張兆和  1957年4月30日  上海(285)
致張兆和  1957年5月2日  上海(288)
致張兆和  1960年3月3日  漢口(294)
致張兆和  1960年3月6日  漢口(295)
致張兆和  1960年3月9日  漢口(297)
致張兆和  1960年3月14日  丹江(298)
跛者通信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57年8月11日  北京(303)
致張兆和  1957年8月13日  青島(305)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57年8月14日  北京(307)
復張兆和  1957年8月23日  青島(308)
致張兆和  1957年8月26日  青島(311)
致張兆和  1958年6月  第一信八大處(314)
致張兆和  1958年6月  第二信八大處(315)
致張兆和  1958年6月  第三信八大處(318)
致張兆和  1960年6月26日  宣化(320)
致張兆和  1960年6月27日  宣化(322)
致張兆和  1960年6月30日  宣化(323)
致張兆和  1960年7月2日  宣化(325)
致張兆和  1960年9月4日  宣化(326)
致張兆和  1960年9月6日  宣化(328)
致張兆和  1961年1月下旬  阜外醫(yī)院(329)
致張兆和  1961年2月2日  阜外醫(yī)院(333)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61年7月23日  北京(335)
跛者的抒情
致張兆和  1961年11月23日  茨坪(341)
致張兆和  1962年1月5日  南昌(344)
致張兆和  1962年1月8日  南昌(349)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62年1月12日  北京(353)
致張兆和  1962年1月14日  第一信南昌(355)
致張兆和  1962年1月14日  第二信南昌(357)
致張兆和  1962年1月21日  第二信贛州(361)
復張兆和  1962年1月28日  南昌(363)
致張兆和  1963年11月12日  長沙(365)
(下)
臨深履薄
致張兆和  1965年4月16日  北京(373)
張兆和復沈從文  1965年4月21日  上海(377)
張兆和致沈從文等  1965年9月17日  順義(379)
致張兆和  1965年9月25日  北京(381)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65年10月14日 順義(384)
張兆和復沈從文等  1965年10月29日 順義(385)
致張兆和  1965年11月14日 北京(387)
致張兆和  1965年11月24日 北京(389)
復張兆和  1965年12月12日 北京(393)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66年3月10日  順義(396)
張兆和致沈從文等  1966年5月28日  順義(398)
牛棚內(nèi)外
致沈云麓  1966年7月4日  社會主義學院(403)
沈虎雛致張兆和、沈從文等1966年7月21日  自貢(406)
沈虎雛致張兆和、沈從文等1966年7月30日  自貢(409)
張兆和復張之佩、沈虎雛 1966年8月18日  北京(412)
從文日記--幾項規(guī)定 1966年9月末(414)
沈虎雛致張兆和轉(zhuǎn)沈從文(四信摘錄)(415)
1966年11月13日 自貢
1966年11月30日 重慶
1966年12月16日 自貢
1967年1月16日  自貢
致張兆和  1972年6月30日  北京(546)
張兆和致沈從文  1972年7月9日  丹江(549)
沈虎雛致沈從文  1972年7月17日  自貢(551)
復沈虎雛  1972年7月22日  北京(553)
致張兆和  1972年8月7日  北京(556)
致沈虎雛  1972年8月25日  北京(559)
復沈虎雛  1973年1月10日  北京(560)
沈虎雛致張兆和轉(zhuǎn)沈從文、沈龍朱  1973年3月8日  自貢(564)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3年5月9日  北京(566)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3年7月11日  北京(571)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3年11月初  北京(574)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3年12月4日  北京(577)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4年2月1日  北京(579)
致張兆和  1974年2月  北京(584)
致沈虎雛  1974年5月7日  北京(597)
沈虎雛致張兆和、沈從文 1974年5月15日  自貢(599)
沈虎雛致張兆和、沈從文 1974年7月27日  自貢(601)
致沈虎雛  1975年3月2日  北京(604)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5年4月24日  北京(607)
沈虎雛復沈從文、張兆和、沈龍朱
1975年5月31日  自貢(609)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5年10月23日 北京(611)
致沈虎雛  1976年3月17日  北京(616)
沈虎雛復張兆和、沈從文等1976年3月17日  自貢(621)
地覆天翻
沈虎雛復張兆和、沈從文等1976年8月4日  自貢(625)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6年8月20日  蘇州(627)
沈虎雛復沈從文、張兆和 1976年8月22日  自貢(629)
復沈龍朱  1976年10月5日  蘇州(631)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6年10月6日  蘇州(634)
沈紅復沈從文、張兆和  1976年10月27日 成茂(637)
張兆和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6年12月2日  蘇州(638)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6年12月21日 蘇州(640)
致沈紅  1976年12月25日 蘇州(643)
沈龍朱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7年1月25日  北京(644)
致沈龍朱  1977年2月4日  蘇州(646)
百廢待興
沈虎雛復沈從文、張兆和、沈龍朱
1977年3月9日  自貢(651)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7年5月1日  北京(653)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7年7月27日  北京(656)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7年8月16日  北京(659)
沈虎雛致張兆和、沈從文、沈龍朱  1977年9月1日  自貢(664)
張兆和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7年10月17日 北京(666)
【附錄】我的家沈紅
致張之佩 1977年10月19日 北京(669)
致沈虎雛  1977年12月7日  北京(673)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8年3月13日  北京(676)
張兆和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8年8月11日  承德(680)
沈虎雛致沈從文、張兆和等1978年10月18日 自貢(682)
張兆和致張之佩、沈虎雛 1978年10月21  北京(685)
張兆和致張之佩、沈虎雛 1979年1月31  友誼賓館(687)
沈虎雛致張兆和、沈從文 1979年3月中旬  自貢(689)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79年5月14日  北京(691)
致沈虎雛  1979年6月7日  北京(696)
致沈虎雛  1979年9月14日  北京(699)
致沈虎雛  1979 11E 10月20日 北京(702)
復沈虎雛、張之佩  1979年11月15日 北京(705)
沈虎雛致沈從文、張兆和等1979年12月26日 自貢(707)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80年1月27日  北京(710)
沈虎雛致沈從文、張兆和、沈龍朱  1980年2月25日  自貢(712)
致沈虎雛、張之佩  1980年6月25  北京(715)
致張兆和  1982年3月21日  武昌(718)
致張兆和  1982年3月24日  江陵(720)
復張兆和  1982年3月30日  江陵(723)
致沈岳錕  1983年2月上旬  北京(726)
沈從文年表(729)
張兆和年表(738)
后記(740)
增訂后記(74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