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guī)》,下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淺近平易的語言敘述六十年間的中日外交關系(實際涉及東北亞、中俄、中美等更廣泛的外交關系),其中包含大量故宮博物院(尤其是清季外交史編印處)和北平各圖書館的珍貴檔案史料。作者還走訪了歷史界和外交界前輩,許多學者和當時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遺老也提供了很多資料?!读陙碇袊c日本》的內容,不僅涉及中日兩國關系,而且以六十年來遠東關系為經,以中日兩國關系為緯,以原始記載和檔案資料為依據,分析比較,探清真相,找出結論,展現中日關系的來龍去脈。王蕓生(1901~1980),原名德鵬,筆名蕓生、倦飛等。天津市靜海人。出身貧寒,自學成才,在天津東浮橋口茶葉鋪當學徒時,已開始為《益世報》寫稿,署名倦飛。民國14年(1925年)五卅運動中,組織天津洋務員工會,任工會宣傳部長,主編《民辦報》,進行反帝宣傳。民國15年(1926年)3月,直奉聯軍進占天津,為避迫害逃往上海,與友人合辦《亦是》周刊、《猛進》雜志等報刊,進行愛國反帝宣傳。翌年初回天津,任《華北新聞》主筆,撰寫社論;民國17年(1928年)5月任《商報》總編輯,開始用“蕓生”筆名撰稿,以文字因緣結識張季鸞。民國18年(1929年)8月進天津大公報館,任地方版編輯,九一八事變后寫作《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200萬言,陸續(xù)在《大公報》發(fā)表;后輯為七卷專著出版??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他主持《大公報》上海版社評。民國27年(1938年)12月,任《大公報》重慶版總編輯。民國30年(1941年)9月,張季鸞病逝,王任該報社評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為舊《大公報》言論的主要負責人。民國35年(1946年)4月由渝抵滬,任上?!洞蠊珗蟆房偩庉?。他所寫《為江浙人民呼吁》、《由新民報??劤霭娣ā贰ⅰ段铱磳W潮》等社評,指責國民黨當局鉗制輿論,鎮(zhèn)壓學生運動,受到《中央日報》等國民黨官方報紙的點名追查與圍攻。民國37年(1948年)11月,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由滬經臺灣、香港進入解放區(qū),次年3月到達北平。1949年5月隨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6月發(fā)表《大公報·新生宣言》,同年9月以新聞界代表身份出席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大公報》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著作有《王蕓生文集》、《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