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及背景 1
1.1 新技術的激勵 1
1.2 新技術的驅動因素 2
1.2.1 網絡業(yè)務流 2
1.2.2 網絡資源 3
1.3 從根本上評估新技術的標準 4
1.4 第三層技術的定義 5
1.5 其他支撐技術 7
1.5.1 虛擬局域網 7
1.5.2 NHRP 8
1.5.3 RSVP 9
1.5.4 IP組播 9
第2章 技術評估的框架 10
2.1 簡介 10
2.2 決策標準 10
2.2.1 廠家和價格 11
2.2.2 適用性和可管理性 12
2.2.3 技術和體系結構 12
2.3 資金 12
2.4 三步IT商業(yè)模型 15
2.5 網絡管理的三步模型 18
2.5.1 三步網絡管理模型 18
2.5.2 容量規(guī)劃流程模型 19
第3章 傳統(tǒng)網絡設計 22
3.1 局域網技術卷土重來 22
3.2 共享以太網絡 22
3.3 結構化路由網絡 24
3.3.1 路由功能 24
3.3.2 網絡以路由器為中心的動機 25
3.4 第二層交換 26
3.4.1 簡介 26
3.4.2 交換功能 27
3.4.3 網絡管理 29
3.4.4 交換式第二層應用 30
3.4.5 測試結果總結 34
第4章 兩類基本的第三層交換技術 35
4.1 簡介 35
4.2 報文到報文處理方法 36
4.2.1 傳統(tǒng)路由器 36
4.2.2 學習型網橋 38
4.2.3 路由式交換機 38
4.2.4 現(xiàn)代因特網路由器 39
4.3 流交換方法 39
4.3.1 端系統(tǒng)驅動的流交換 39
4.3.2 網絡中心式流交換 40
4.4 第三層交換機的定位 41
4.5 功能特征總結 42
第5章 報文到報文第三層交換機 43
5.1 簡介 43
5.2 Bay 公司 44
5.2.1 硬件體系結構 45
5.2.2 軟件體系結構 47
5.3 3Com公司 47
5.3.1 FIRE體系結構 47
5.3.2 CoreBuilder 3500 49
5.4 Extreme公司 51
5.4.1 硬件體系結構 51
5.4.2 Summit1和Summit2交換機 52
5.5 Torrent公司 53
5.5.1 硬件體系結構 53
5.5.2 關鍵過程 54
5.5.3 附加功能 56
5.6 Ascend公司 57
5.6.1 設計目標和網絡體系結構 57
5.6.2 GRF 400的功能 58
5.7 小結 59
第6章 流交換方法及其產品 60
6.1 簡介 60
6.2 3Com公司的快速IP 60
6.3 Cabletron公司的SecureFast虛擬
網絡 62
6.4 Cisco公司的NetFlow LAN交換機 64
6.5 Cisco公司的標簽交換 66
6.6 ATM之上的多協(xié)議 67
6.7 Ipsilon公司的IP交換 69
6.8 小結 72
第7章 第三層交換案例研究 73
7.1 簡介 73
7.2 案例研究 73
7.3 Cisco范例 74
7.4 Newbridge解決方案 79
7.4.1 網絡設計 80
7.4.2 解決的問題 81
7.5 Torrent解決方案 84
7.5.1 實施考慮 85
7.5.2 實施細則 85
7.5.3 性能及效益 86
7.5.4 解決方案成本 87
7.5.5 實施的選擇性 87
7.5.6 結論 87
7.6 3Com解決方案 87
7.6.1 問題摘要和假設 90
7.6.2 建議的解決方案 90
7.6.3 下一步解決方案 91
7.7 Extreme解決方案 91
7.7.1 路由器主干升級的必要性 91
7.7.2 第三級局域網交換機的伸縮
性能 91
7.7.3 應用敏感的基于策略的服務
質量 92
7.7.4 關鍵技術組成 92
7.7.5 伸縮性主干速率 92
7.7.6 步驟一:添加線速IP路由的Summit
交換機和千兆以太網 93
7.7.7 步驟二:實現(xiàn)ExtremeWare基于
策略的服務質量 94
7.7.8 步驟三:升級工作組交換機下行鏈路
至100Mbps快速以太網 95
7.8 Bay解決方案 96
7.8.1 新的解決方案是必需的 97
7.8.2 低成本路由 97
7.8.3 路由式交換機是答案 97
7.8.4 遷移到路由式交換機主干 98
7.9 Xylan解決方案 101
7.9.1 挑戰(zhàn) 101
7.9.2 Xylan解決方案 102
第8章 當前的局域網市場 104
8.1 簡介 104
8.2 當前的技術狀況 105
8.3 市場變化的根本原因 108
8.3.1 棘手問題 108
8.3.2 應用的影響 109
8.3.3 網絡管理 111
8.3.4 增長 112
8.3.5 優(yōu)點和功能 112
8.3.6 向新技術遷移 114
8.3.7 預算因素 115
8.3.8 其他障礙 115
8.4 如何替換現(xiàn)有設備 117
8.4.1 購買計劃 117
8.4.2 主干升級策略 119
8.4.3 服務質量策略 119
8.4.4 千兆以太網計劃 120
8.5 決策過程和規(guī)則 120
8.5.1 價值和權威 120
8.5.2 價格因素 120
8.5.3 選擇規(guī)則 123
8.5.4 多供應商的重要性 125
第9章 總結和評論 127
9.1 背景 127
9.2 第三層交換的特點 127
9.3 達到成功的10個步驟 127
附錄A 開發(fā)商和交換機列表 130
附錄B Bay 公司的Accelar 1200 路由式
交換機 140
附錄C Extreme 網絡快速千兆以太網
測試結果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