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條曾經匯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時間,它們分流而去。這兩條河流的末段,似乎重新交匯,但未殊途同歸。這樣的不能同流而又不能分割的兩種風格的河流,縱橫馳騁,流布大地,構成了上個世紀思想文化界最絢麗的景觀之一。所謂朋友,未必都是“志同道合”的。這種朋友,氣質性格也許不同,志向道路也許不同。他們也許會發(fā)生分歧,發(fā)生激烈的爭論;但他們卻可以始終保持著個人的珍貴友誼。尤其是在對方處于危難之際,經常伸出援助之手,在對方處于坎坷時刻,往往給予真情關注。何以如此?關鍵是他們能以坦誠相見,不心存介蒂,互相尊重對方,包容對方。實際上,這是一種大修養(yǎng),一種大胸懷,一種大氣魄。陳獨秀與胡適可以說就是這樣的一種朋友。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陳獨秀與胡適,都可謂是叱咤風云的人物。五四時期,由于共同發(fā)動“新文化運動”,共同倡導“文學革命”,二人曾一度成了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然而,由于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陳獨秀變成了共產主義者,胡適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后來在許多問題上,發(fā)生了思想分歧,發(fā)生激烈爭論。盡管如此,但二人個人的深厚友誼卻始終保持著。循著這兩條河流而下,那掩隱在紛枝繁葉下的水流,無論是開闊的水面、狹窄的曲灣,抑或水下的暗礁、岸邊的火炮,或許都可以清晰地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在感受河面上冬日的暖陽、夏日的清風的同時,人們也可感受到河上凜冽的寒風和河下歷史的沉重。這兩條河流.波光粼粼,滿載歷史饋贈給我們的厚重,奔流不息,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