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古代史文白對照漢書(上下)

文白對照漢書(上下)

文白對照漢書(上下)

定 價:¥182.00

作 者: (漢)班固 著,張傳璽 等譯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叢編項: 文白對照傳世藏書文庫
標(biāo) 簽: 古代史

ISBN: 9787806287934 出版時間: 2004-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1927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繼《史記》之后,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xué)家,曾作《后傳》六十五篇來續(xù)補(bǔ)《史記》?!稘h書》就是在《后傳》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yù)謀議。后來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中失敗入獄,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bǔ)作,馬續(xù)協(xié)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對于《漢書》的功勞是不能泯滅的。她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才華的女史學(xué)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漢書》包括紀(jì)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妒酚洝肥且徊客ㄊ罚稘h書》則是一部斷代史?!稘h書》把《史記》的“本紀(jì)”省稱“紀(jì)”,“列傳”省稱“傳”,把“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biāo)準(zhǔn)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如《賈誼傳》增加了“治安策”;《晁錯傳》補(bǔ)入了“言兵事書”、“募民徙塞下疏”;《路溫舒?zhèn)鳌吩鍪樟恕吧械戮徯淌琛保凇妒酚洝分?,提供了新的史料??梢?,要了解漢武帝中期以前的歷史,《漢書》是不可廢棄的。至于漢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漢歷史,就現(xiàn)存的史籍來說,以《漢書》記載最為系統(tǒng)和完備。《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缎谭ㄖ尽返谝淮蜗到y(tǒng)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guī)定?!兜乩碇尽酚涗浟水?dāng)時的郡國行政區(qū)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shù)字,有關(guān)各地物產(chǎn)、經(jīng)濟(jì)發(fā)展?fàn)顩r、民情風(fēng)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端囄闹尽房甲C了各種學(xué)術(shù)派別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圖書目錄?!妒池浿尽肥怯伞镀綔?zhǔn)書》演變來的,但內(nèi)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jì)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yè)和貨幣的情況,是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jì)專篇。《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譏責(zé)。后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shè)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quán)限和俸祿的數(shù)量,然后用分官設(shè)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quán)限和俸祿的數(shù)量,然后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dāng)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思想內(nèi)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圣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已在史學(xué)領(lǐng)域立穩(wěn)了腳根。《漢書》喜用古字古詞,比較難讀。東漢人已經(jīng)有很多地方讀不通。著名學(xué)者馬融,年青時就到班昭那里學(xué)習(xí)《漢書》。孫權(quán)為了讓孫登讀《漢書》,熟悉當(dāng)時的近代史,讓張休到懂《漢書》的張昭那里學(xué)習(xí),然后再教孫登。這就提出了為《漢書》作注的要求。東漢末年已有服虔、應(yīng)劭作注。到了唐代,顏師古匯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釋,糾謬補(bǔ)缺,完成了《漢書》的新注。清朝人王先謙著有《漢書補(bǔ)注》。<

作者簡介

暫缺《文白對照漢書(上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漢書卷一上 高帝紀(jì)第一上
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jì)第一下
漢書卷二 惠帝紀(jì)第二
漢書卷三 高后紀(jì)第一二
漢書卷四 文帝紀(jì)第四
漢書卷五 景帝紀(jì)第五
漢書卷六 武帝紀(jì)第六
漢書卷七 昭帝紀(jì)第七
漢書卷八 宣帝紀(jì)第八
漢書卷九 元帝紀(jì)第九
漢書卷十 成帝紀(jì)第十
漢書卷十一 哀帝紀(jì)第十一
漢書卷十二 平帝紀(jì)第十二
漢書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漢書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漢書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漢書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漢書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漢書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漢書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漢書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漢書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漢書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漢書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漢書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漢書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漢書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漢書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陳勝
項籍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余傳第二
張耳
陳余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
魏豹
田儋
韓王信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韓信
彭越
黥布
盧綰
吳芮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荊王劉賈
燕王劉澤
吳王劉濞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楚元王劉交
劉向
劉歆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
季布
欒布
田叔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齊悼惠王劉肥
趙隱王劉如意
趙幽王劉友
趙共王劉恢
燕靈王劉建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蕭何
曹參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張良
陳平
王陵
周勃
子亞夫
漢書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樊噲
酈商
夏侯嬰
灌嬰
傅寬
靳歙
周緤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張蒼
周昌
趙堯
任敖
申屠嘉
漢書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酈食其
陸賈
朱建
婁敬
叔孫通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第十四
淮南厲王劉長
衡山王劉賜
濟(jì)北貞王劉勃
漢書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蒯通
伍被
江充
息夫躬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石奮
衛(wèi)綰
直不疑
周仁
張歐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梁孝王劉武
代孝王劉參
梁懷王劉揖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鼂錯傳第十九
爰盎
鼂錯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張釋之
馮唐
汲黯
鄭當(dāng)時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賈山
鄒陽
枚乘
子皋
路溫舒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竇嬰
田蚡
灌夫
韓安國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河間獻(xiàn)王劉德
臨江哀王劉閼
臨江閔王劉榮
魯恭王劉余
江都易王劉非
膠西于王劉端
趙敬肅王劉彭祖
中山靖王劉勝
長沙定王劉發(fā)
廣川惠王劉越
膠東康王劉寄
清河哀王劉乘
常山憲王劉舜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
十四
李廣
孫陵
蘇建
子武
漢書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衛(wèi)青
霍去病
李息
公孫敖
李沮
張次公
趙信
趙食其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趙破奴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br />漢書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漢書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公孫弘
卜式
兒寬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張湯
子安世
孫延壽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杜周
子延年
孫緩
緩弟欽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張騫
李廣利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戾太子劉據(jù)
齊懷王劉閎
燕剌王劉旦
廣陵厲王劉胥
昌邑哀王劉髆
漢書卷六十四上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
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嚴(yán)助
朱買臣
吾丘壽王
主父偃
徐樂
漢書卷六十四下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
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嚴(yán)安
終軍
王褒
賈捐之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公孫賀
子敬聲
劉屈氂
車千秋
王
楊敞
子惲
蔡義
陳萬年
子咸
鄭弘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楊王孫
胡建
朱云
梅福
云敞
漢書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霍光
金日磾
子安上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趙充國
辛慶忌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傅介子
?;?br /> 鄭吉
甘延壽
陳湯
段會宗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雋不疑
疏廣
兄子受
于定國
薛廣德
平當(dāng)
彭宣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王吉
子駿
孫崇
貢禹
龔勝
龔舍
鮑宣
唐林
薛方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韋賢
子玄成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魏相
丙吉
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眭弘
夏侯始昌
夏侯勝
京房
翼奉
李尋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趙廣漢
尹翁歸
韓延壽
張敞
王尊
王章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
何傳第四十七
蓋寬饒
諸葛豐
劉輔
鄭崇
孫寶
毋將隆
何并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蕭望之
子育
子咸
子由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馮奉世
子野王
子逡
子立
子參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淮陽憲王劉欽
楚孝王劉囂
東平思王劉宇
中山哀王劉竟
定陶共王劉康
中山孝王劉興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匡衡
張禹
孔光
馬宮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王商
史丹
傅喜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
十三
薛宜
朱博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jìn)傳第五十四
翟方進(jìn)
子宣
子義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谷、永
杜鄴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何武
王嘉
師丹
漢書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漢書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丁寬
施讎
孟喜
梁丘賀
京房
費直
高相
伏生
歐陽生
林尊
夏侯勝
周堪
張山拊
孔安國
申公
王式
轅固
后蒼
韓嬰
趙子
毛公
孟卿
胡母生
嚴(yán)彭祖
顏安樂
瑕丘江公
房鳳
漢書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文翁
王成
黃霸
朱邑
龔遂
召信臣
漢書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郅都
甯成
周陽由
趙禹
義縱
王溫舒
尹齊
楊仆
咸宣
田廣明
田延年
嚴(yán)延年
尹賞
漢書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范蠡
子贛
白圭
猗頓
烏氏蠃
巴寡婦清
蜀卓氏
程鄭
宛孔氏
丙氏
刀閒
師史
宣曲任氏
漢書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朱家
劇孟
郭解
萬章
樓護(hù)
陳遵
原涉
漢書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鄧通
趙談
韓嫣
李延年
石顯
淳于長
董賢
漢書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漢書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西南夷
南粵
閩粵
朝鮮
漢書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婼羌
鄯善國
且末國
小宛國
精絕國
戎盧國
扜彌國
渠勒國
于闐國
皮山國
烏秅國
西夜國
蒲犂國
依耐國
無雷國
難兜國
罽賓國
烏弋山離國
安息國
大月氏國
康居國
大宛國
桃槐國
休循國
捐毒國
莎車國
疏勒國
尉頭國
漢書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烏孫國
姑墨國
溫宿國
龜茲國
烏壘
渠犂
尉犂國
危須國
焉耆國
烏貪訾離國
卑陸國
卑陸后國
郁立師國
單桓國
蒲類國
蒲類后國
西且彌國
東且彌國
劫國
狐胡國
山國
車師前國
車師后國
漢書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高祖呂皇后
孝惠張皇后
高祖薄姬
孝文竇皇后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武陳皇后
孝武衛(wèi)皇后
孝武李夫人
孝武鉤弋趙倢伃
孝昭上官皇后
衛(wèi)太子史良娣
史皇孫王夫人
孝宣許皇后
孝宣霍皇后
孝宣王皇后
漢書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孝成許皇后
孝成班倢伃
孝成趙皇后
孝元傅昭儀
定陶丁姬
孝哀傅皇后
孝元馮昭儀
中山衛(wèi)姬
孝平王皇后
漢書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漢書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漢書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漢書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漢書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漢書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