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理論法學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

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

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

定 價:¥28.00

作 者: 鄧正來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社會科學總論

ISBN: 9787503661488 出版時間: 2006-03-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23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鄧正來先生曾經(jīng)是一位獨立學者,在經(jīng)歷了體制外向體制內的轉變之后,對于學術界一些問題的思考更具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本書即是對鄧先生多年來反思與批判的一種總結,收集了鄧先生自2003年至今發(fā)表在報刊上的一些文章,其中包括三個形式部分:一是評論文字,二是序跋文字,三是演講文字。從內容上講,本文集主要討論兩大問題:一是對既有的教育制度和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反思和檢討;二是對既有的學術生產(chǎn)體制及其問題進行討論、反思和批判。本文集是一部純粹的學術文集,反映了一個嚴肅學者對當下知識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體制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學術洞見。

作者簡介

暫缺《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在體制中拒絕主流——《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自序
①評論
直面中國社會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四大弊病——中國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與批判(一)
 “山頭主義”、 知識上的不團結、浮躁之風或學術消費主義以及日趨嚴重的狹隘的??苹呄?,已經(jīng)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直接與博士生和碩士生學習和研究緊密相關的四大弊病。
學術討論為什么缺位?——中國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與批判(二)
 正是“行政與學術不分”和“輩分與學術不分”這兩種觀念的盛行和落實,中國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學術討論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
考研中的“思想品德考核”意味著什么?——中國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與批判(三)
  “思想品德考核”這一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一種“支配”大學生行為取向的規(guī)范性作用,從而致使大學生日趨“弱勢化”或丟失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考研變高考”的制度性追究——中國研究生教育的反思與批判(四)
  中國高等院校應試制度這種安排并不是一種自足性的制度安排,而毋寧是中國當下政治經(jīng)濟安排的一種依附性的制度安排。
中國博士招生制度必須改革——論“蘇力招博事件”
  有一種力量,雖說無形于博士招生制度安排之中,但是卻無時不刻地宰制著我們招生制度安排的方向。
我們對社會生活“言說”的正當性——再論“蘇力招博事件”
  作為學者或法學家的我們,不僅需要對社會生活各種現(xiàn)象進行“言說”,而且也必須以同樣的方式甚或更嚴肅的方式直面我們內部或學術界自身之中的各種問題。
對一種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謀”的追究——三論“蘇力招博事件”
  這張“消聲之幕”對我們的宰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共謀”關系乃是“玩弄”或“運作”中國博士招生制度之實踐的基礎。
教師節(jié):一個反思的時刻
  “教師節(jié)”的存在,不僅會因為我們出色的教育工作而使我們得到鮮花和掌聲,而且也同樣會因為我們的失職和錯誤而使我們背上恥辱的名聲。
讀者“死了”或作者“死了”
  基本的理論閱讀,以及養(yǎng)成在我們個人自主意識的支撐下進行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這是我們知識分子如何建構我們個人學術自主性的大問題。
學術批評抑或“逮誰批誰”
  我們所需要的是在對批判對象保有基本尊重的前提下展開的從知識脈絡或思維方式或論證效力或價值取向或前提建構等角度出發(fā)的學術批評。
對“法制與社會發(fā)展”之判準的反思——賀《法制與社會發(fā)展》出版十周年
  “從法制/法治與社會發(fā)展的互動”,在中國法學的新時代里,也就轉換成了“中國法律理想圖景”下的“特定時空的法制/法治與社會發(fā)展的互動”。
中國學術刊物的發(fā)展與學術為本
  對學術刊物與學術發(fā)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學術自主性在學術刊物的編輯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建構起明確的意識,關鍵乃在于我們對“學術為本”原則的信奉。
學術規(guī)范化與學術環(huán)境的建構——對《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guī)范(試行)》之合法性的質疑
  中國學術規(guī)范化的運動必須植根于學術界自己的土壤之中,由廣大的知識分子自己通過對各種學術腐敗現(xiàn)象及其原因進行討論、反思和批判來實現(xiàn)其目的。
對知識分子“契合”關系的反思與批判——關于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再思考
  這樣一張具有結構性意義的“消聲之幕”,不僅隱藏了各種各樣的“共謀”關系,而且還使得廣大具有“日常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們也不得不變成了“失語共謀者”。
②序跋
邁向學術批判的中國書評——《中國書評》復刊辭
  我們所迫切需要的是在對批判對象保有基本尊重的前提下,從知識脈絡或思維方式或論證效力或價值取向或前提建構等角度出發(fā)的、有助益于知識增量的嚴肅的學術書評。
關注西方社會科學“文化霸權”的問題——《中國書評》(第三輯)代序
  中國知識分子毫無反思和批判地接受西方的概念或理論框架,實際上給西方對中國知識分子的“理論示范”注入了某種合法的“暴力”意義。
知識生產(chǎn)機器的反思與批判——《中國學術規(guī)范化討論文選》序言
  知識的批判,在脫離對知識生產(chǎn)機器的反思和批判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無法有效地洞見知識生產(chǎn)的過程,乃至知識的性質。
法學理論前沿與中國法學的發(fā)展——序《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第四卷)
  “回到經(jīng)典”并對各種經(jīng)典構成的各種學術傳統(tǒng)進行批判,才有可能比較確當?shù)匕l(fā)現(xiàn)和建構起我們當下生活世界中的各種法學理論前沿論題。
知識:開放與封閉——《知識與法律》序言
  惟有在知識的認知方面保有一種“開放性”,我們才有可能夠為討論、閱讀和思考建構起一個批判的前提,并為促成知識在某種意義上的增量提供可能性。
臨界:中國青年學者的使命與擔當——《中國法律哲學臨界叢書》總序
  這種“臨界”時刻的達致,主要通過知識分子從此前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進入一種我所謂的知識分子的“集體性反思”狀態(tài)。
學術之路的路標——《寂寞的歡愉》自序
  這是一個讀書人期望的路,也是他的命定之路。其間有著無比的歡愉,盡管這種歡愉是一種寂寞的歡愉。
小路上的思與語
  這是對當時學術研究中盛行的“消費”傾向、“會展學術”現(xiàn)象以及學術場域與外部其他場域“共謀”的傾向的回應,更是對那條以各種主流形式構成的“大路”的決然批判。
邁向全球結構中的中國法學——龐德《法理學》(五卷本)代譯序
  那些隱含在既有制度或規(guī)則中的原本可以爭辯的理想要素,在“全球化結構”的支配下,轉變成了不可爭辯的單一理想判準,丟失了理想要素的政治性。
根據(jù)中國的理想圖景——自序《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在當下的世界結構中,我們的思想要開始“說話”,但絕不是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說“不”,而是要在思想的“說話”中顯示中國自己的“理想圖景”。
③演講
中國法學的重建:批判與建構——受聘吉林大學教授就職學術演講
  我們并不是為了回到經(jīng)典而回到經(jīng)典,也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為了建構而回到經(jīng)典進行批判。
我的學術之路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在受聘西南政法大學名譽教授晚會上的致辭
  在中國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當下階段,中國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必須直面中國社會科學的整體狀況,必須為中國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全球化問題的問題化——首屆“全國法學理論博士生論壇”的學術總評
  我們現(xiàn)在只是承認西方論者所提供的各種有關“全球化”的話語,但是卻沒有將其“問題化”。
全球化時代與三種理念的轉換——在首屆“全國法學理論博士生論壇”上的致辭
  全球化時代,我們要參照其他國家對“中國”或“我們”的定義重新定義“中國”或“我們”;要給出自己的源出于中國立場的“話語”;還要建構一個具有全球性質的“團隊”或“論壇”。
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在天則經(jīng)濟研究所“雙周論壇”上的演講
  要研究現(xiàn)實的中國,就要關注中國現(xiàn)實,就要對它作“問題化”的理論處理。
學術擔當:世界與中國——“中國法學的反思與前瞻”學術論壇閉幕辭
  兌現(xiàn)世界性的和中國性的兩項擔當,需要以嚴肅的學術批判為基礎,而且還需要以自主的學術傳統(tǒng)作為我們踐履上述兩項擔當?shù)闹?,而不是任何其他方式?
一出與世風共謀的“鬧劇”——有關博士生“自動罷課”的感言
  身為一個學生、身為一個人一定要守住的“本分”,就是你們心里一定要存留的那份“擔當”。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