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慢性鼻—鼻竇炎患者打交道的人知道,這種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要比先前想象的嚴重得多。慢性鼻—鼻寞炎也是臨床就診中最常見的主訴之一,其發(fā)病隱匿。該病在全球都能見到,特別是當我外出開會和授課時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無論在發(fā)展中國家還是在發(fā)達國家,一句對我最多的問候話便是“你到的正是地方,這里必定是世界鼻竇炎之都?!苯陙?,我們對鼻—鼻寞炎的認識明顯加深,診治能力不斷提高;同時,該領域長期較被忽視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也開始復蘇。本書的目的在于提供一部由本領域國際知名的學術帶頭人編寫的專業(yè)書,它圍繞鼻—鼻竇炎的診斷、治療和手術進行全新而詳盡的論述。但愿我們已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但毫無疑問正如同所有的首版書一樣,本書難免存在一些瑕疵:有些章節(jié)需要“擴容”,有些則需要壓縮,還有一些本應包括進來但卻沒有寫入。我要特別感謝每一章節(jié)的作者,感謝他們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的辛勤工作和表現(xiàn)出的極大耐心。當我還是一名住院醫(yī)生的時候,我就常常關注那些療效似乎不佳的鼻寞疾病的治療方法。后來我終于有幸與醫(yī)學博士DonaldProctor共同進行一項有關鼻竇黏液纖毛清除的研究課題。臨床工作中,他還教誨我們內鏡診斷的重要性以及篩寞在致病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早年作耳科醫(yī)生時就知道,鼻腔及鼻竇疾病對咽鼓管功能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如果考慮患者的鼻寞疾病對耳部疾病的發(fā)展影響較大,我們常會對其實施內科治療和顯微鏡下鼻內篩竇切除術。70年代末,我曾為一本雜志撰文介紹Messerklinger教授的經典之作:“鼻內鏡檢查法”(EndoscopyoftheNose)。Messerklinger教授所描述的鼻內鏡診斷方法之精確性,前所未有,我立刻被深深吸引。但那時盛行的都是剝脫黏膜的根治性手術,大家還不清楚為何要進行如此精細的診斷。80年代早期,我有幸與Messerklinger教授在一次會議上相互交流,并親眼目睹了他所展示的黏液纖毛清除方面的出色工作。所有這一切,加上他原先提出的內鏡下精細手術的理念,重新點燃了我對鼻竇疾病的興趣。自從我們首次提出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這一概念以來,我有機會去拜訪許多杰出的鼻科學家,并從他們那里學到很多東西。這樣一來,我的思維以及對該專業(yè)的思考就更加完善。本書為那些沉醉于這一令人興奮的研究領域中的所有專家簡要介紹了現(xiàn)今對鼻竇疾病發(fā)病機制的認識和治療的進展。我們衷心希望本書將有助于提高臨床工作水平,激勵大家開辟新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