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科學理論與基礎知識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

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

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

定 價:¥35.00

作 者: 劉君華 編著
出版社: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0606910 出版時間: 1999-09-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 407 字數:  

內容簡介

  智能傳感器技術是一門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涉及多種學科的現代傳感器技術。本書內容廣泛新穎,除了全面介紹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的概念、構成方式及其具有的功能外,還詳細闡述了制作不同集成度智能傳感器的集成化技術和智能化實現方法,以及基于模糊理論的新型智能傳感器和已開始應用于工業(yè)自動化現場總線控制系統(tǒng)中的智能傳感/變送器。此外,還詳細介紹了日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神經網絡技術。 本書內容敘述深入淺出,清晰易懂。書中列舉了大量實例,以利理論聯系實際,便于自學。 本書可作為大專院校師生,不同領域與部門中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學習、了解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的教學用書與自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暫缺《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概述
1.1 傳感器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性
1.2 智能傳感器發(fā)展的歷史背景
1.3 智能傳感器的功能與特點
1.3.1 智能傳感器的功能
1.3.2 智能傳感器的特點
1.4 智能傳感器概念與傳感器系統(tǒng)
1.5 智能傳感器實現的途徑
1.5.1 非集成化實現
1.5.2 集成化實現
1.5.3 混合實現
1.5.4 集成化智能傳感器的幾種形式
參考文獻
第2章 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中的經典傳感技術基礎
2.1 傳感器系統(tǒng)的基本特性
2.1.1 靜態(tài)特性
2.1.2 動態(tài)特性
2.2 幾種傳感器工作原理
2.2.1 結構型傳感器
2.2.2 諧振式頻率輸出型傳感器
2.2.3 CCD圖像傳感器
2.2.4 半導器氣敏傳感器
2.3 提高傳感器性能的技術途徑
2.3.1 合理選擇結構、參數與工藝
2.3.2 基于差動對稱結構的差動技術
2.3.3 補償
2.3.4 多信號測量法
2.3.5 集成化與智能化
參考文獻
第3章 不同集成度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舉例
3.1 傳感器的集成化與智能化的概述
3.1.1 傳感器的集成化
3.1.2 不同集成度智能傳感器概述
3.2 集成化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的初級形式舉例
3.2.1 單片集成式
3.2.2 初級形式的混合多片集成式
3.3 集成化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的中級形式舉例
3.3.1 美國霍尼韋爾公司ST-3000系列智能變送器
3.3.2 具有微處理器(MCU)的單片集成壓力傳感器
3.4 集成化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的高級形式舉例
3.4.1 具有多維檢測能力的智能傳感器
3.4.2 固體圖像傳感器(SSIS)
參考文獻
第4章 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的集成技術
4.1 集成電路的基本工藝
4.1.1 晶片的制備
4.1.2 外延
4.1.3 熱氧化
4.1.4 物理氣相淀積
4.1.5 化學氣相淀積
4.1.6 光刻
4.1.7 刻蝕
4.1.8 擴散
4.1.9 離子注入
4.2 典型的集成電路元件制造工藝
4.2.1 典型的集成電路制造流程
4.2.2 集成電路電阻器
4.2.3 集成電路電容器
4.2.4 電感的制造
4.2.5 雙極性晶體管
4.2.6 MOS場效應晶體管工藝
4.3 微機械工藝的主要技術
4.3.1 SOI晶片
4.3.2 硅的各向異性刻蝕技術
4.3.3 干法刻蝕
4.3.4 自致停技術
4.3.5 犧牲層技術
4.3.6 鍵合技術
4.3.7 LIGA技術和準LIGA技術
4.4 典型微機械結構的制造
4.4.1 噴墨嘴
4.4.2 氣相色譜儀
4.4.3 微型冷卻器
4.4.4 微型光學調制器
4.4.5 微型渦輪機
4.4.6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
4.4.7 硅微加速度傳感器
4.5 集成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舉例
4.5.1 氣敏傳感器陣列
4.5.2 集成血液流量微傳感器
4.5.3 集成加速度傳感器
4.5.4 集成智能傳感器
參考文獻
第5章 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智能化功能的實現方法(Ⅰ)
5.1 非線性自校正技術
5.1.1 查表法
5.1.2 曲線擬合法
5.1.3 函數鏈神經網絡法
5.2 自校零與自校準技術
5.2.1 實現自校準功能的方法一
5.2.2 實現自校準功能的方法二
5.2.3 實現自校準功能的方法三
5.3 噪聲抑制技術
5.3.1 濾波
5.3.2 相關
5.3.3 其它濾波技術
參考文獻
第6章 智能傳感器系統(tǒng)智能化功能的實現方法(Ⅱ)
6.1 自補償
6.1.1 溫度補償
6.1.2 頻率補償
6.2 多傳感器信息融合
6.2.1 二傳感器信息融合
6.2.2 三傳感器信息融合
6.2.3 傳感器陣列信息融合
6.2.4 智能氣體傳感器陣列
6.3 自選量程與增益控制
6.4 智能傳感器的自檢驗
6.4.1 ROM自檢
6.4.2 特殊功能寄存器自檢
6.4.3 RAM自檢
6.4.4 總線自檢
6.4.5 A/D和D/A的自檢
6.4.6 I/O接口電路自檢
6.4.7 插件自檢
6.4.8 顯示面板自檢
6.5 自診斷
6.5.1 硬件冗余方法
6.5.2 解析冗余方法
6.5.3 人工神經網絡方法
6.5.4 舉例
6.6 圖像處理
6.6.1 圖像的平滑
6.6.2 圖像的增強
6.6.3 圖像的灰度變換
6.6.4 圖像特征的度量和紋理分析
6.6.5 圖像識別
6.6.6 圖像的復原
參考文獻
第7章 通信功能與總線接口
7.1 現場總線控制系統(tǒng)中的智能傳感器與現場總線
7.1.1 現場總線控制系統(tǒng)(FCS)中的傳感器與儀表
7.1.2 總線控制系統(tǒng)中的現場總線
7.2 現場總線網絡協議模式
7.2.1 應用層
7.2.2 數據鏈路層
7.2.3 物理層
7.3 幾種典型現場總線標準
7.3.1 BIT總線
7.3.2 可尋址遠程傳感器數據通路(HART)
7.3.3 CAN總線
7.3.4 FF總線
7.3.5 局部操作網絡(LONWORKS)
7.4 現場總線智能變送器/傳感器實例介紹
7.4.1 現場總線壓力變送器LD302
7.4.2 現場總線智能變送器
7.4.3 3051型智能壓力變送器
7.4.4 EJA型差壓壓力智能變送器
參考文獻
第8章 智能模糊傳感器
8.1 基礎知識
8.1.1 測量結果“符號化表示”的概念
8.1.2 符號測量系統(tǒng)——符號傳感器(系統(tǒng))
8.1.3 模糊集合理論基本概念
8.2 模糊傳感器基本概念、功能及結構
8.2.1 模糊傳感器的基本概念
8.2.2 模糊傳感器的功能
8.2.3 模糊傳感器的結構
8.3 模糊傳感器語言概念的產生辦法
8.3.1 通過語義關系產生概念
8.3.2 插值法產生概念
8.3.3 模糊傳感器對測量環(huán)境的適應性
8.3.4 隸屬函數訓練算法
8.4 模糊傳感器舉例
8.4.1 模糊血壓傳感器
8.4.2 模糊色彩傳感器
參考文獻
第9章 人工神經網絡在智能傳感器中的應用
9.1 神經網絡基本知識
9.1.1 人工神經網絡模型
9.1.2 神經網絡結構
9.1.3 學習與記憶
9.1.4 神經網絡的信息處理功能
9.2 前向網絡
9.2.1 感知機
9.2.2 BP網絡
9.3 反饋網絡
9.3.1 Hopfield網絡結構
9.3.2 Hopfield網絡結構A/D變換器
9.4 神經網絡在智能傳感器中的應用
9.4.1 紙漿濃度傳感器非線性估計和動態(tài)標定的神經網絡實現
9.4.2 神經網絡在監(jiān)測材料損傷中的應用
9.4.3 神經網絡濾波
9.4.4 神經網絡實現微弱信號提取
9.4.5 基于神經網絡的傳感器靜態(tài)誤差綜合修正法
9.4.6 基于神經網絡的三傳感器數據融合處理法(消除兩個非目標參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