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shù)文學文學評論與研究季羨林學術(shù)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

季羨林學術(shù)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

季羨林學術(shù)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

定 價:¥40.00

作 者: 季羨林
出版社: 山東友誼書社
叢編項: 季羨林學術(shù)精粹
標 簽: 學術(shù)著作

ISBN: 9787806427583 出版時間: 2006-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4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一代文化宗師,本精選集集中反映其學術(shù)精華。

作者簡介

暫缺《季羨林學術(shù)精粹(第3卷中外文化交流卷)》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中外文化交流漫談——從西域文化的傳人談起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一 導言
二 濫觴(漢朝以前)
(一)推測出來的起點
(二)印度古書中關(guān)于中國的記載
三 活躍(后漢三國25年-280年)
(一)物質(zhì)文化方面的交流
1.中國的絲、紙、鋼傳入印度
2.印度物品傳入中國
(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佛教的傳人中國——兩種文化的撞擊和吸收階段
四 鼎盛(兩晉南北朝隋唐265年-907年)——兩種文化的改造和融合階段
(一)兩晉南北朝(265年-589年)
1.佛教影響的繼續(xù)擴大
(1)竺法護
(2)道安
(3)鳩摩羅什
(4)慧遠
(5)法顯
(6)竺道生
(7)真諦
2.貿(mào)易活動和外交往來(交通年表)
(二)隋唐(581年-907年)
1.唐初中印交通年表
2.佛教交流達到最高點
(1)玄奘
(2)義凈
(3)密宗:善無畏、一行、金剛智、不空
(4)慧超、悟空
3.外交往來和貿(mào)易活動
(1)外交往來(年表)
(2)貿(mào)易活動
(三)鼎盛時期宗教、外交及貿(mào)易活動帶來的文化交流具體成果
1.印度-中國
(1)文學
(2)史學
(3)音韻學
(4)著述體裁
(5)藝術(shù)
(6)戲劇
(7)天文歷算
(8)科學技術(shù)
(9)醫(yī)藥
(10)印度的雜技和幻術(shù)
(11)印度物品傳人中國
2.中國-印度
(1)印刷術(shù)
(2)造紙術(shù)
(3)羅盤
(4)火藥
(5)中國物品傳人印度
(6)佛教的倒流
五 衰微(宋元960年-1368年)——兩種文化的同化階段
(一)宋代(960年一1279年)
1.宋初中印交通年表
2.北宋和摩伽陀與注輦的交通
3.繼業(yè)
4.《嶺外代答》
5.《諸蕃志》
6.南宋時居留印度的華僑
7.同化問題
(1)禪宗
(2)理學
(二)元代(1206年一1368年)
1.元代中印交通年表
2.印度人人仕中國
3.中印通商情況
4.文獻
(1)《島夷志略》
(2)《大德南海志》
5.印度佛教僧侶來華
6.文學方面的影響
六 復蘇(明1368年一1644年)
(一)復蘇的內(nèi)容與含義
(二)明初中印交通的情況
(三)鄭和下西洋
1.馬歡《瀛涯勝覽》
2.費信《星槎勝覽》
3.鞏珍《西洋番國志》
4.《鄭和航海圖》
(1)第一次出使
(2)第二次出使
(3)第三次出使
(4)第四次出使
(5)第五次出使
(6)第六次出使
(7)第七次出使
(四)出使的政治意義和經(jīng)濟意義
(五)明初與孟加拉、古里、柯枝的交通
(六)明代中葉的中印交通
(七)文學和科技方面的相互影響
(八)文獻
七 大轉(zhuǎn)折(明末清初)
八 涓涓細流(清代、近代、現(xiàn)代下限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
(一)激流與涓涓細流十七八世紀
(二)暫時的復蘇19世紀
1.前半的情況
(1)謝清高《海錄》
(2)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
(3)魏源《海國圖志》
2.后半的情況
(1)王芝《漁瀛臚志》
(2)王韜《■園文錄補編》
(3)黃橋材《印度札記》
(4)鄒代鈞《西征紀程》
(5)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續(xù)刻》
《庸庵海外文編》
(6)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
(7)龔柴《五洲圖考》
(8)載振《英軺日記》
(三)20世紀前半中印友誼的表現(xiàn)
1.孫中山
2.章 炳麟(蘇曼殊附)
3.康有為
4.梁啟超
5.魯迅
6.甘地
7.泰戈爾
九 結(jié)束語
注釋
印度簡史
前言
第一章 原始公社時代
第二章 奴隸制度時代
第三章 封建制度時代
第四章 近代印度
第五章 現(xiàn)代印度
注釋
中世印度雅利安語二題
一 再論中世俗語語尾am>-o,-u的問題
(一)犍陀羅語《法句經(jīng)》
(二)吉爾吉特殘卷
(三)《妙法蓮華經(jīng)》
(四)Prajna-paramita-ratna-guna-samcaya-gatha
二 巴利文與不定過去時
注釋
糖史(節(jié)選)
《糖史》自序
引 言
緣起
資料
《異物志》
《齊民要術(shù)》
《糖霜譜》
《本草綱目》
《天工開物》
做法
目 的
《糖史》第一卷
第一章 飴■■■
第二章 周秦至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飴■■■以及甘蔗和蔗漿
(一)古代的甜東西
(二)秦漢到南北朝時期的飴、■、■、■
(三)這一時期的甘蔗和蔗漿
第三章 石蜜
(一)糖漿
(二)固體石蜜
(三)糖水、牛乳、米粉合成的乳糖
(四)片糖、捻糖
(五)享糖、饗糖、響糖、獸糖
(六)白沙糖
(七)糖霜
(八)冰糖
(九)■
(十)崖蜜、巖蜜
(十一)櫻桃
第四章 蔗糖的制造在中國始于何時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種植和制糖術(shù)(618年一907年)
(一)材料來源
1.正史
2.本草和醫(yī)書
3.敦煌卷子
4.詩文
5.《一切經(jīng)音義》
6.僧傳
7.中外游記-
8.《梵語千字文》等書
9.筆記及類書
(1)《酉陽雜俎》
(2)《云仙雜記》
(3)《北堂書鈔》
(4)《藝文類聚》-
(5)《通典》
(6)《白氏六帖》
(二)甘蔗種植
1.種植的歷史
2.甘蔗的種類
3.地理分布
(三)砂糖制造
(四)外來影響
附:關(guān)于唐代制糖法的一點小考證
第九章 白糖問題
(一)“白糖”這個詞兒的出現(xiàn)
1.在印度
2.在中國
(二)糖顏色的重要意義:其產(chǎn)生根源與外來影響的關(guān)系
(三)明代中國白糖的熬制方法——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的偉大發(fā)明
1.熬煉過程
2.熬煉時投入的東西
3.熬糖的糖的種類
(四)明代中國白糖的輸出
《糖史》第二卷
第四章 從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種植以及砂糖和
石蜜的制造和使用
一比較古的佛典
二巴利文《本生經(jīng)》
(一)甘蔗
(二)糖
(三)糖粒
(四)壓碎了的糖
(五)糖漿,糖水
(六)甘蔗汁釀燒酒
三漢譯律藏
(一)甘蔗、砂糖和石蜜作為藥品
1.什么叫病?什么叫藥?
2.含消藥
3.七日藥
4.甘蔗
5.只列舉藥名
6.什么藥治什么病?
(二)甘蔗、砂糖和石蜜作為食品
(三)甘蔗的種植、甘蔗田和甘蔗園
(四)石蜜漿、甘蔗漿、石蜜酒、甘蔗酒
(五)造石蜜法和黑白石蜜
(六)其他
結(jié)束語
第五章 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術(shù)傳人中國問題
目次
小引
第一節(jié) 唐代中印交通和文化交流
1.交通年表
2.文化交流
a宗教哲學
b語言
c文學
d藝術(shù)
e科技
f動植礦物
3.交通道路
第二節(jié) 印度制糖術(shù)傳人中國
注釋
在甘蔗種植和沙糖制造方面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在這兩個方面所起的作用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