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燮身處清王朝盛極而衰的前夜,他以對社會的深切體驗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密切關注現(xiàn)實社會,重視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蔡元培將他與黃宗羲、戴東原并稱清代三大思想家,周作人更將他與漢代王充、明代李贄奉為“中國思想界三賢”。俞正燮(1775——1840),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代著名學者,為嘉、道間轉變學風之代表人物。其自幼刻苦讀書,嘗“擁籍數萬卷,手翻不輟,輟已成誦,地人名、事跡本末,見某庋某冊某篇行,語輒中”。20歲時即獨立撰寫了《唐律疏義跋》等文,表現(xiàn)了扎實的學問功底和卓越的治學能力。然因家貧及科場困頓,其一生主要以傭書為業(yè),幾十年中,他先后為人編校的書有《五代史補注》《大清會典》《黟縣志》《兩湖通志》《古天文說》等十馀種,然“手成宏巨書不自名”。這種為人作嫁的傭書生涯,突顯了像俞正燮這樣出身社會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其學術能力和付出與現(xiàn)實學術地位的差異。然而,俞正燮浩博的學識,正是發(fā)軔并成就于編校各種各樣的書籍之中,其代表作《癸巳類稿》《癸巳存稿》,便是其傭書心血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