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及哥倫布都是十五世紀著名的航海家,前者橫渡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把明朝的國威宣揚四海;后者四次橫渡大西洋,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寫下了航海史上光輝的一頁。兩位名垂千古的航海家,分別來自語言和文化迥異的國度,他們何以會有著相同的志向?是甚么驅使他們展開傳奇之旅?中西方的海上爭霸,到底誰勝誰負?《鄭和VS哥倫布》一書從不同方面比較兩位偉大航海家。第一篇「動機篇」闡述了二人航海的動機:鄭和奉皇命向外宣示國威,因此他的旅程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反觀哥倫布,原來他航海是為了圓自己的尋金夢!歐洲王室支持哥倫布遠航,則是為了土地、殖民和財富。雖然二人航海的動機截然不同,但是同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第二篇「歷程篇」比較了二人的航海路線、船隊規(guī)模、物資準備和航程所達最遠的據點。鄭和的船隊由二十艘巨型帆船組成,最大的一艘排水量達一千噸,船員則有二萬多人。船隊的物資供應充足,更有太醫(yī)和翻譯員隨行。相比之下,哥倫布的船隊明顯遜色。他們只有三艘船,八十八名船員,最大的船排水量不過一百噸,而且物資短缺的問題時有發(fā)生,超過八成船員在航程中因病死亡。鄭和有如此先進完善的船隊,揚威海外殊不為奇;但哥倫布在物資和人員不足的情況下,究竟怎樣發(fā)現(xiàn)新大陸?第三篇「影響篇」分析了兩位航海家對后世的影響。鄭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國人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舉,但中國的統(tǒng)治者并沒有繼續(xù)開拓航海事業(yè)。因為后繼無人,中國的航海業(yè)在鄭和之后便漸漸萎縮。反觀歐洲的王室和貴族,他們在哥倫布的影響下紛紛加入航海事業(yè),繼續(xù)向美洲和亞洲進發(fā),尋找殖民地和財富。到底是甚么原因使中國君王把這個「海上金礦」拱手相讓予西方國家呢?最后一篇「記憶篇」是后人對兩位航海家的評價。雖然鄭和的航海事業(yè)后繼無人,但卻贏得中國及東南亞地區(qū)人民的贊譽。印尼、馬來半島和菲律賓時至今日也有紀念鄭和的活動。他不但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甚至被東南亞華人或當地的原居民奉為華族神祇,被尊稱為「三寶公」;反觀為歐洲遠航事業(yè)掀起序幕的哥倫布,目前在美洲尚未發(fā)現(xiàn)當地人為他建立紀念碑。究竟鄭和有何能耐,真能使「四夷膜拜」?書中有大量圖片,展現(xiàn)了十五世紀中西船隊的規(guī)模,以及東南亞、美洲和非洲等地未開發(fā)時的面貌。綜觀四個回合,鄭和與哥倫布各有所長,究竟東西方航海之父誰較優(yōu)勝?讀畢此書,你或許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