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收藏鑒賞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

定 價:¥280.00

作 者: 范迪安
出版社: 湖南美術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收藏/鑒賞

ISBN: 9787535624031 出版時間: 2005-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8開 頁數(shù): 36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思想涌動起變革的潮流,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突破嘗試又不斷反思的過程。從星星畫會到傷痕美術,從鄉(xiāng)土懷舊到形式探索,從目光向內到放眼世界,從尋根傳統(tǒng)到兼融西方,80年代以來的中國藝術可謂跌宕起伏,在分流中展示了生機,在批判中蘊含著創(chuàng)造,幾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才華得到全面的釋放和展開。市場經(jīng)濟的全面導入使中國社會進入了轉型期,原有的社會制度與新經(jīng)濟模式發(fā)生碰撞、磨合,在生活方式與精神想象層面形成了巨大的張力空間,也為此前停留在思想意識層面的藝術生產(chǎn)力提供了與豐富多彩的社會變革相對應的現(xiàn)實基礎。對日新月異的現(xiàn)實生活的強烈關注,對藝術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手段和媒介的自由運用,使中國藝術獲得了當代文化的豐富內涵,在世界范圍內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在世界各主要藝術展覽上,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各項活動中,中國當代藝術都越來越成為焦點,吸引著世人的目光。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使得公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斷擴展的對精神產(chǎn)品的消費和對藝術品的收藏,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標志。藝術品收藏,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積累方式,也正在迅速地成為繼房地產(chǎn)、股票和期貨之后的又一種投資方式。顯而易見,就藝術市場而言,市場意識業(yè)已迅速萌發(fā)并呈快速蔓延之勢;市場行為方式多樣并存,各行其道,總體上都在探索;中國藝術市場機制一方面尚不完善,一方面在實踐中趨于形成規(guī)范的共識;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間的關系也正在走向同步……如此等等,在一個藝術品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認識的時代,不僅意味著藝術創(chuàng)造方式的改變,也將引動從藝術創(chuàng)造到接受、從藝術生產(chǎn)到消費整個“文化經(jīng)濟”的浮現(xiàn)?,F(xiàn)實總是令人喜憂參半。中國的藝術市場在運行的軌道中調整和完善,自有“經(jīng)濟規(guī)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掌控,而中國當代的藝術品收藏作為經(jīng)濟富裕之后的必然選擇,與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之間存在著不合拍的距離與斷裂,卻更讓人深思。一是藝術品收藏對象結構的單一化,人們對藝術的長期價值缺乏清醒的認識,盲目地跟風投資造成藝術投資成本和投資風險的增加。二是當代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與藝術的消費之間存在著脫節(jié),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藝術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門的同時,卻很少有收藏家把眼光放在正值創(chuàng)作盛期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上。記錄著民族與社會變遷、自我生存體驗、個人生活記憶等內涵的當代藝術作品,無法通過有效的渠道進入到藝術消費者的視野中。三是對優(yōu)秀的當代藝術作品缺乏既超越市場風向、又關注市場價值的專業(yè)評價與認定,更缺少深入淺出的引導途徑和廣為人知的宣傳方式。所有這些,都造成了中國藝術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在創(chuàng)造與消費之間,在評價與收藏之間的一系列矛盾,使藝術發(fā)展的有機生態(tài)鏈條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脫節(jié)。正是出于對中國當代藝術在文化發(fā)展的生態(tài)中所暴露出的這種矛盾的關切,我們創(chuàng)立了“年鑒展”這種新的展覽模式。有別于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等已有大型展覽方式,年鑒展的特點是定位在“為收藏家辦的展覽”。年鑒中的“鑒”,包括了鑒定(批評家)、鑒賞(觀眾)與鑒藏(收藏家)三層意思,也謀求三方面“鑒”的合為一體。年鑒展強調以藝術作品為媒介,發(fā)揮中國藝術批評家群體的洞察力和遠見,對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中最具價值的作品做出具有藝術史意義的學術認定,從而溝通鑒定、鑒賞與鑒藏各方,樹立藝術批評在引導當代藝術欣賞和收藏方面的威信與作用,構筑中國藝術在當代社會良性的發(fā)展環(huán)境。藝術批評家的角色和任務,從原來對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和結果的參與、批評、闡釋,拓展為在藝術創(chuàng)造與藝術市場之間鋪設橋梁,從而提升藝術品收藏的品質,這是一項待為和可為的工作。在藝術消費與藝術收藏的需求日益迫切的時代,將學術評述的獨立性、嚴肅性與藝術市場的規(guī)范性結合起來,引導藝術市場的消費,將使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藝術收藏和藝術研究,逐步整合在一種和諧的良性發(fā)展鏈條之中,使藝術的生產(chǎn)、消費與發(fā)展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模式。令人感動的是,我們在策劃年鑒展這一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藝術家、收藏家、批評家以及新聞媒體的高度評價與積極參與,也得到了中鴻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認同和參與,當代藝術才有可能在中國當代文化的整體構建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中國藝術市場正處在一個迅速發(fā)展的時期,建設一個健康、公正、有序的藝術市場,不僅有待于政府文化產(chǎn)業(yè)政策與拍賣、法律制度的建設與健全,更有待于藝術市場的各方實踐者的積極參與,在實踐中探索當代藝術與藝術市場有機結合的中國方式。

作者簡介

  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和當代藝術批評與展策劃。近20年來,致力于推動中國藝術的創(chuàng)新,通過藝術批評肯定和推介了在批中國藝術家,并在策劃的一系列大型藝術展覽中,有效地把中國當代藝術介紹給國際社會。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當代的多種視覺藝術、建筑與公共藝術,是著名的展覽策劃人和藝術活動家。近年策劃的展覽有《生活在此時》(德國柏林)、《都市營造:2002上海雙年展》(上海)、第25屆圣保羅雙年展中國館、第50屆、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以及《“中國怎么樣?”:中國當代藝術展》(巴黎蓬皮杜中心)、《20世紀中國繪畫展》(巴黎)、《中國當代雕塑展》(巴黎)、《法國時尚100年》(北京)、《中國當代雕塑展》(華盛頓肯尼迪中心)、《第二現(xiàn)實:中國當代攝影展》(布魯塞爾)等重要展覽。2005年獲美國路易斯基金會(LouisFoundation)獎,被評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圖書目錄

精神維度
吳冠中
羅爾純
丁立人
聞立鵬
羅中立
陳丹青
王克舉
閆 平
丁 方
朝 戈
祁海平
張國龍
段正渠
徐曉燕
蘇新平
何大橋
段建偉
黃志瓊
任傳文
忻東旺
鄭金巖
石 沖
張方白
詩意批判
何多苓
周春芽
劉 虹
李路明
張曉剛
楊 千
唐志岡
鄧箭今
袁曉舫
岳敏君
祁志龍
王玉平
王華祥
方力鈞
楊少斌
劉小東
王勁松
魏光慶
王 強
王 音
馬堡中
李天元
劉鋒植
楊茂源
宋永紅
陳 曦
異樣青春
黃一瀚
龐茂琨
俸正杰
鐘 飆
章 劍
張小濤
何 汶
尹朝陽
李 虹
楊勁松
曹靜萍
江 衡
UNMASK
 東方想象
 孫 良
 曾曉峰
 石 磊
 劉大鴻
 豈夢光
 任小林
 顧黎明
 劉 野
 蔡 錦
 洪 浩
 河上·高惠君
 梁長勝
 呂 鵬
 季大純
 馬 軻
本色意趣
 崔振寬
 朱振庚
 李華生
 王 川
 田黎明
 鄒建平
 劉子建
 李老十
 李 津
 李孝萱
 劉慶和
 魏立剛
 武 藝
 魏青吉
 浮世物語
 李 山
 吳長江
 戴政生
 林 曉
 傅中望
 陳云崗
 隋建國
 高氏兄弟
 朱 進
 譚 平
 周吉榮
 展 望
 姜 杰
 吳為山
 陳志光
 楊劍平
 洛 齊
 王友身
 繆曉春
 孔國橋
 邱志杰
 焦興濤
 蔡志松
 龐永杰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