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 言 1 沙地樟子松的分布/1 1.1 引言/1 1.2 樟子松的歷史/1 1.2.1 樟子松的起源/1 1.2.2 樟子松的栽培歷史/2 1.2.3 樟子松在松屬中的地位/2 1.3 樟子松的地理分布/4 1.3.1 分布范圍/4 1.3.2 分布區(qū)的地貌/5 1.3.3 分布區(qū)的氣候/9 1.3.4 分布區(qū)的主要植被類型/10 2 沙地樟子松的引種與栽培/13 2.1 引言/13 2.2 樟子松的種源區(qū)劃與引種/13 2.2.1 沙地樟子松種源區(qū)劃/13 2.2.2 基于種源劃分基礎上的樟子松引種/14 2.2.3 引種沙地樟子松的適應性/14 2.3 樟子松種子及其管理/16 2.3.1 樟子松種子品質的比較/16 2.3.2 樟子松種子的遺傳特性/18 2.3.3 樟子松種子園及種子管理/18 2.4 沙地樟子松的造林技術/20 2.4.1 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20 2.4.2 提高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的措施/20 3 沙地樟子松特性與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24 3.1 引言/24 3.2 沙地樟子松特性/24 3.2.1 形態(tài)特性/24 3.2.2 物候學特性/25 3.2.3 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25 3.2.4 根系特性/26 3.3 沙地樟子松林分結構/28 3.3.1 直徑結構(天然林、人工林)/28 3.3.2 垂直結構/32 3.4 沙地樟子松的生長過程/41 3.4.1 沙地樟子松在引種區(qū)與天然林內生長概況/41 3.4.2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樹高與胸徑生長現狀/4l 3.4.3 沙地樟子松生長過程/42 3.5 沙地樟子松林的更新特征/47 3.5.1 天然林的更新特征/48 3.5.2 人工林的更新特征/56 3.5.3 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礙因子/61 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特征及環(huán)境系統(tǒng)/65 4.1 引言/65 4.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特征/65 4.2.1 數據來源/65 4.2.2 衰退林木的分級/66 4.2.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林相特征/67 4.2.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生長發(fā)育特征/67 4.2.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群落結構特征/67 4.2.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針葉成分變化特征/68 4.2.7 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根系特征/68 4.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基本規(guī)律/70 4.3.1 數據來源/70 4.3.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70 4.3.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時間分布規(guī)律/71 4.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71 4.4.1 數據來源/71 4.4.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樹木生長的生態(tài)氣候環(huán)境/72 4.4.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樹木生長的土壤水分利用環(huán)境/74 4.4.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的調控環(huán)境/76 4.4.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大氣降水的化學環(huán)境/76 4.4.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病蟲的發(fā)生與危害環(huán)境/78 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水分機制/80 5.1 引言/80 5.2 水分脅迫對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種子萌發(fā)的影響/81 5.2.1 材料與方法/82 5.2.2 PEC模擬水分脅迫對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種子萌發(fā)的影響/83 5.2.3 土壤水分脅迫對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種子發(fā)芽的影響/85 5.2.4 土壤水分與PEG模擬水分脅迫對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種子萌發(fā)影響的比較/86 5.3 模擬不同降水條件對沙地樟子松幼苗生理生態(tài)特性的影響/87 5.3.1 材料與方法/87 5.3.2 PEG模擬水分脅迫對沙地樟子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響/89 5.3.3 土壤水分脅迫對沙地樟子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響/90 5.3.4 土壤水分與PEG模擬水分脅迫對沙地樟子松幼苗光合特性影響的比較/92 5.3.5 干旱脅迫對沙地樟子松幼苗存活的影響/93 5.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幼樹生理生態(tài)特性/96 5.4.1 材料與方法/96 5.4.2 科爾沁沙地東南緣環(huán)境因子分析/97 5.4.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幼樹水分生理生態(tài)特性/99 5.4.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幼樹光合生理生態(tài)特性/104 5.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的異質性/108 5.5.1 材料與方法/109 5.5.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隨時間(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109 5.5.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的垂直變化/110 5.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鹽分的異質性/114 5.6.1 材料與方法/115 5.6.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浸提溶液總鹽量的垂直變化/115 5.6.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表層(0~20 cm)土壤鹽分總量/117 5.6.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陽離子含量/117 5.7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阻抗與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位/119 5.7.1 沙質林地土壤阻抗系數測量方法/119 5.7.2 土壤阻抗系數與淺層(0~150 cm)土壤含水量/126 5.7.3 土壤阻抗系數與土壤分層/130 5.7.4 土壤阻抗系數與地下水位變化/135 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養(yǎng)分機制/138 6.1 引言/138 6.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素轉化及有效性/139 6.2.1 森林土壤N有效性與轉化過程/139 6.2.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和礦質氮/145 6.2.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N素氨化、硝化和凈礦化速率/147 6.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P庫及其有效性/152 6.3.1 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P素循環(huán)的過程和特點/153 6.3.2 不同密度和林齡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地土壤全磷與速效磷/155 6.3.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機磷和各級無機磷/155 6.3.4 不同形態(tài)P素間的相關性和P素有效性/156 6.3.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系活動對土壤P素轉化的影響/157 6.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養(yǎng)分再吸收及利用效率/160 6.4.1 植物養(yǎng)分再吸收與養(yǎng)分利用效率/160 6.4.2 不同林齡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針葉養(yǎng)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161 6.4.3 沙地不同樹木的養(yǎng)分利用效率/163 7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微生物機制/167 7.1 引言/167 7.2 菌根菌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167 7.2.1 菌根、菌根菌及外生菌根菌/168 7.2.2 外生菌根菌對樹木根部病害病原的拮抗作用 /169 7.2.3 樹木外生菌根菌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170 7.2.4 外生菌根菌在育苗、造林中的作用/175 7.2.5 樹木外生菌根菌多樣性的研究方法/177 7.3 接種外生菌根菌對沙地樟子松幼苗生長的影響/180 7.3.1 材料與方法/180 7.3.2 外生菌根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183 7.3.3 外生菌根形成狀況/184 7.3.4 接種外生菌根菌對樟子松幼苗的生長差異/185 7.4 養(yǎng)分、PH值、干旱脅迫及溫度對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外生菌根菌的影響/186 7.4.1 材料與方法/186 7.4.2 外生菌根菌對營養(yǎng)條件的要求/188 7.4.3 PH值對外生菌根菌株生長的影響/189 7.4.4 干旱脅迫對外生菌根菌生長的影響/192 7.4.5 溫度對外生菌根菌生長的影響/193 7.5 外生菌根菌多樣性比較(天然林與人工林)/194 7.5.1 材料與方法/194 7.5.2 根際土壤中細根微生物DNA總量/196 7.6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季節(jié)動態(tài)/198 7.6.1 材料與方法/198 7.6.2 沙地樟子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202 8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生態(tài)經營/210 8.1 引言/210 8.2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態(tài)經營與管理的理論基礎/210 8.2.1 恢復生態(tài)學理論/211 8.2.2 近自然林業(yè)理論/215 8.2.3 森林分類經營理論/217 8.2.4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理論/219 8.3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驅動力與衰退后果/222 8.3.1 衰退的驅動力/222 8.3.2 衰退的后果/226 8.4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評價指標體系/227 8.4.1 衰退評價指桶?,/228 8.4.2 衰退評價方法/230 8.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態(tài)經營管理/233 8.5.1 發(fā)展方向/233 8.5.2 經營對策/236 8.5.3 經營模式/239 參考文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