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P(Pattern Languages of Program Design)創(chuàng)立的宗旨是創(chuàng)造新文件。這暗示著PLoP的創(chuàng)始人對現(xiàn)有的文化有些不滿,事實的確如此。這些創(chuàng)始人(面向對象編程社區(qū)的幾位知名人物)已經意識到:他們的才華已受到文件偏見的限制。這種偏見源于科學出版物的傳統(tǒng),一言以蔽之就是喜新厭舊,總是追逐最新最近的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而忽視傳統(tǒng)的東西,而不論這些所謂的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是否有用。PLoP的創(chuàng)始人對傳統(tǒng)的興趣也許源自他們對軟件重用的研究,或者來自他們的觀察:盡管采用了最新的技術,但是由于缺少常用的解決方案,項目最終還是失敗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創(chuàng)始人一致認為他們應該集中精力從事解決方案的推廣。PLoP大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召開的。本書是“模式形式”系列書籍的第一部,這是我們心目中最佳的解決方案共享方式。我們要求作者提交“模式形式”方面的論文,但不要求實際地闡述形式的含義。Christopher Alexander創(chuàng)造了“模式語言”這一術語并且在他的著作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中很好地闡述了該形式。很多作者對這項工作都很熟悉,而更多的人則是通過OOPSLA研討會和Internet討論組了解到它的。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感到各位作者希望暢言如何將Alexander的形式應用到計算機編程領域。有一點我們始終堅持:每篇論文描述一個解決方案,可以用來解決一個問題。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發(fā)現(xiàn),各位作者的解決方案所覆蓋的問題范圍相當廣。這也意味著并非每一章都能引起讀者同等的興趣。我們希望隨著PLoP社區(qū)的發(fā)展和成熟,PLoP自身能隨著興趣方向而分化。未來的書籍不會要求它們有如此廣泛的讀者。在此我們希望讀者能夠細讀每一章,即使您并不打算立即應用所讀到的內容,也可以啟發(fā)表達模式的新靈感,并且的確會提出一個角度來理解開發(fā)軟件如此困難的原因。雖然涉及的主題豐富多樣,PLoP的作者和參與者之間卻達成了一些令人驚嘆的共識。例如,多數(shù)人都已發(fā)現(xiàn):解決方案(模式的本質)可以輕松超越其表達形式的準確特性。模式最終必定停留在人的頭腦中,所以各種書寫風格(從標準模板的標簽化分節(jié)到更具風格的運行段落)對模式成功的貢獻都不如一些更基本的元素。這些元素包括:設立問題及其上下文,分析施加于解決方案的影響力,以及(最重要的)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包含這些元素的模式都成功了。PLoP'94的核心特色就是作者研討會,作者聽取對他們論文的小組討論并就其中的亮點和不足展開爭論,而不是把論文發(fā)給每位聽眾了事。這就給了作者一個機會,不僅知道如何交流,還能發(fā)現(xiàn)他們所研究的技術的其他替代方案。(幾十年前在創(chuàng)作性寫作社區(qū)發(fā)源而來的)作者研討會是新作者學習前輩的經驗技巧推敲他們見解的重要論壇。我們很感謝Richard Gabrief在1994年春天把我們領入作者研討會。就我們所知,這是它第一次被用于技術社區(qū),不過看起來效果甚佳。這就是促生本書的理念和過程。我們對結果很滿意,相信各位讀者也會。因此我們要全速前進。每周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新的證據(jù):我們和我們的作者所促成的焦點轉移對我們編寫程序的方法具有深遠的影響。他們也通過實例昭示了我們對軟件工程未來的憧憬。參與本書翻譯和審校工作的有:謝文亮、馬睿倩、梁金昆、張麗萍、王新彥、劉敏、李娟、劉穎、吳東升、鄭剛、李楠、賀倩、李蓉、張穎、劉偉、王彥、王婷、李曉東、吳玲、胡靜、張旭、王東、張雄、盧冰、高宏、李曉梅、汪剛、張健、劉洋、蘇建忠、王欣軒、于濤、李敏等,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