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人類歷史缺了一環(huán)早在1934年,裴文中、楊鐘健等著名的古人類學家,曾來到廣西桂林、武鳴的荒野考察洞穴遺址。他們在桂林穿山月巖的東洞,采集到幾件不帶陶片時代的打制石器和一批伴生動物化石,捕捉到了桂林早一時期的遠古先民蹤影。翌年,他們撰文刊在《中國地質》雜志,指出在這里發(fā)現了中石器時代古人類的遺物。裴文中還評說:“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古人類學的中心,廣西是中心的中心。”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廣西古人類的考察大見成效,從蹤影找到了實證:距今5~10萬年前,有“柳江人”、“麒麟山人”活動;距今3~5萬年前,有“來賓人”、“荔浦人”在活動;距今八千年至一萬余年前,有豹子頭、甑皮巖等眾多先民的活動。“荔浦人”是1961年在其縣境雙江鎮(zhèn)保安村蘇村屯水巖東洞被發(fā)現的,距“柳江人”130多公里,出土晚期智人(即新人)一個12至15歲少年個體左下第二前臼齒1顆。但是,桂林在甑皮巖先民之前的晚期智人階段,是否存在著與荔浦人同一時代的祖先?這個缺環(huán),曾經一度令人茫然。桂林智人祖先擦肩而過1970年,全國都在貫徹“深挖洞、廣積糧”的最高指示。桂林有關部門擬將城中寶積巖諸洞辟成一個龐大貫通的人防工程。當放炮破土的一車車石渣碎土外倒時,有心人驚奇地發(fā)現,里面有眾多的古生物化石,遂報告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后,派了一位古生物女專家前來考察,鑒定是屬于第四紀生活在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常見成員,還在鈣華板附著處發(fā)現了1件人頭骨殘片,可識化石有13個種類的哺乳類動物化石。由于處在“文革”之中,戰(zhàn)備大過一切,她沒有提出應由文物部門進行科學發(fā)掘,以探個究竟的建議,因而使寶積巖諸洞又連續(xù)八年遭爆破,已將主洞內含化石的面積500平方米、深達1米左右的文化堆積被清除搬走??蒲行〗M偶采智人牙化石1979年5月間,全國舉辦首屆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覽。寶積山旁的廣西師范學院附中(今廣西師大附中前身)有一位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的歷史教師李慶忠,想起了近在眼前的洞中化石。他在學生中組織了一個“古生物化石發(fā)掘小組”,開展課外科研活動。他們在殘存的主洞北壁殘余堆積中,采到了一批動物牙化石,還在洞口的鈣華板下發(fā)現了炭粒和動物燒骨。是月的一天,李老師將新采的化石送來榕樹樓上的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希望我們能幫助鑒定。我在他送鑒的化石中,分揀出了一種酷似人牙但小于人牙的猴牙,又發(fā)現了6顆大于猴牙的人牙,為了慎重起見,立即建議他帶上這些標本迅速到南寧廣西文物工作隊,再作進一步的鑒定。是月底,李老師帶去的人牙化石標本,果然振奮了廣西文物工作隊。他們表示要馬上搶救殘存的遺物,以探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