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外語英語寫作/翻譯翻譯與語言哲學

翻譯與語言哲學

翻譯與語言哲學

定 價:¥35.00

作 者: 劉宓慶
出版社: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叢編項: 翻譯理論與實務叢書
標 簽: 寫作/翻譯

ISBN: 9787500108610 出版時間: 2001-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32 頁數: 548 字數:  

內容簡介

  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又是以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新政,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為契機的。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在人類高奏和平發(fā)展的大樂章里,翻譯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進軍里,翻譯必然是一支活躍的先頭部隊。本書是西方語言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珠聯壁合的力作。作者傾數年心力,以語言哲學最新思想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是譯學基礎研究的杰作。

作者簡介

  劉宓慶(1939.11-)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曾在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組任專業(yè)翻譯,后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臺灣師范大學翻譯研究執(zhí)教,并從事理論研究工作,其基本理論思想屬于功能學派?! 秳㈠祽c翻譯著全集》包括以下十一部著作:《文體與翻譯》,全集之一,2007年?!队h翻譯技能指引》,全集之二,2006年?!缎戮幃敶g理論》,全集之三,2005年等。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論
上篇翻譯理論研究方法論探索
第一章本位與外位
1.1本位觀芻議
1.2外位參照
1.3本位觀照,外位參照
1.4結語
第二章主體與客體
2.0概述
2.1翻譯主體的科學定位
2.1.1主體的主導性
2.1.2主體的“權力”:范圍和限度
2.1.3主體的“無限可變性”
2.1.4主體的能動性源自客體
2.1.5結語
2.2翻譯客體的功能:拒斥主體的“凌駕權力”
2.2.1翻譯客體是一個三元復合體
2.2.2文本的“權力”:拒斥僭釋
2.2.3文本的內在矛盾和不確定性
2.2.4文本的非整體性
2.2.5文本的期待性
2.2.6文本的語義隱含
2.2.7文本與作者:人文互證觀
2.2.8文本與讀者:譯者的取向參照系
2.3結語
第三章方法論余論三則
3.0意義的人文性:基本依據
3.1語言的人文性與科學方法論
3.2繼承與開拓
3.3歷史感與現實感
中篇翻譯理論的哲學視角
第四章語言觀與翻譯理論問題
4.0概述
4.1語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4.2翻譯語言學要求同質語言觀和異質語言觀的
辯證統一
4.3漢語的異質性與翻譯理論問題
4.3.1漢語的文字體系和聲韻體系獨樹
一幟
4.3.2漢語的形式(形態(tài))弱勢與意念
強勢
4.3.3漢語的意念主軸與英語的形態(tài)
主軸
4.3.4漢語語法的異質性表現
4.3.4A“意合對接”:語義功能的強化
4.3.4B“盡在不言之中”:語法范疇的
虛化
4.3.4C“舉綱意斷”:句法結構的話
題化
4.4結語
第五章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上),現代語言哲學中的各種
意義觀
5.0概述
5.1翻譯學視角中的語言哲學意義理論
5.1.1指稱論(TheoryofReference)意
義觀
5.1.2觀念論(IdeationalTheory)意
義觀
5.1.3語用論(UseTheory)意義觀
5.1.4指號論(SignsTheory)意義觀
5.2結語
第六章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下):中國翻譯學意義理論
架構
6.0緒論:意義對譯學的意義
6.1翻譯學意義理論的認識論
6.1.0譯學視角中意義的基本特征
6.1.1意義的實體性
6.1.2意義的疏略性
6.1.3意義的不確定性
6.1.4意義的游移性
6.1.5意義與思維的伴隨性
6.1.6意義的邏輯性
6.1.7結語:意義的定義問題
6.2意義獲得的途徑
6.2.1指號系統,
6.2.1A指號的容載功能:容載的無
限性
6.2.1B指號的相對任意性和相對的
意義提示性
6.2.1C指號的駁雜性
6.2.1D指號的誤導性
6.2.2指稱系統和超指稱系統
6.2.2A指稱的類別問題
6.2.2B超指稱的意義系統
6.2.2C指稱的定位問題
6.2.3語境系統
6.2.3A語境對意義的決定作用
6.2.4結語:翻譯學的“意義范式”
6.3意義的表現論
6.3.1翻譯再現的層次
6.3.2動態(tài)表現與非動態(tài)表現
6.3.3結語
6.4意義的對策論
6.4.1必須將意義視為能動而非僵化
的實體
6.4.2必須通達權變,關鍵在把握
意向
6.4.3意義理論中的形式問題:形式受制于
意向的調節(jié)
6.4.3A把握體現意向的形式意義
(meaningoftheform)
6.4.3B形式運籌的決定因素
6.4.3C實現形式與意義意向的整合:形式
的適度異化
6.5結語
第七章論翻譯思維
7.0概述
7.1翻譯思維的特征:三個平面
7.2現代西方哲學與文論的“理解理論”
7.3翻譯學的“理解理論”
7.3.1翻譯中的理解障礙
7.3.1A表層理解障礙
7.3.1B淺層(中介層)理解障礙
7.3.1C深層理解障礙
7.3.2理解障礙的成因分析
7.3.3翻譯學的理解對策論
7.3.3A對策一:辨識指稱的精微性
7.3.3B對策二:消解結構的確定性
7.3.3C對策三:透察意義的意向性
7.3.3D對策四:充分發(fā)揮主體的應變
功能
7.3.3E對策五:充分發(fā)揮文本的意指
功能
7.4結語
第八章翻譯中的語言邏輯問題
8.0概述
8.1翻譯中的邏輯規(guī)約和校正
8.2翻譯的邏輯思維鏈
8.2.1概念理解謬誤
8.2.2邏輯悖理謬誤
8.2.3語段混亂謬誤
8.3所謂語言真值問題
8.3.1“意義即真值”論
8.3.2冗余的“非真值”論
8.3.3所謂“真值共享”論
8.4結語
下篇翻譯的價值觀論
第九章新翻譯觀理論探索
9.0概述
9.1新世紀的翻譯學:翻譯理論的科學化
9.1.1歷程和條件
9.1.2翻譯理論科學化的具體任務
9.2新翻譯觀芻議
9.2.1將主體與客體合理定位
9,2.2賦予譯者充分的酌情權:
“權力轉移”
9.2.3鼓勵對文本的多樣化闡釋和
再現
9.2.4充分關注對形式的表現論研究
9.2.5充分關注讀者的接受
9.3結語
第十章翻譯批評論綱
10.1翻譯批評總論
10.2關于翻譯批評的主體
10.3關于批評的標準
10.4關于翻譯批評的對象
10.5關于翻譯批評的方法
中文參考書目
英文參考書目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