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值得中國人紀念和驕傲的日子,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中國人自己研制的飛船首次沖出地球,在太空中飛行了60萬公里后,安全著陸于內蒙古草原。這是中國人邁向宇宙的歷史性一步,也是中國航天事業(yè)劃時代的偉在成就。33年前,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而這一次,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一躍成為國際“太空俱樂部”的第三位成員。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fā)射,一個中西合壁的新詞匯穿越了大洋的阻隔,融入了世界各主要民族的拼音文字中,在使用英文、德文、丹麥語、荷蘭語以及瑞典語、挪威語、芬蘭語的新聞網站,人們用taikonautGO 來代表中國航天員;而在西班牙語、法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乃至羅馬尼亞語、波蘭語、捷克語和匈牙利語等語言的文字中,使這個詞匯的變體taikonauta。這個新詞的前半部分taiko類似于中文“太空”的拼音,它的后綴-naut(a)與代表航天員的英語詞匯astronaut(a)的后綴完全一樣。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繼續(xù)發(fā)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世人會驚喜地看到,中國的太空船載著中國和外國的astronaut(a)一起遨游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