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統(tǒng)攬全局的是大才有的人文不能下筆干言,武不能躍馬橫刀,謀不能運籌帷幄,卻也能成為比文、比武、比謀更重要的大才。漢高祖劉邦所用的丞相蕭何就是這樣一個似乎無所能,實則無所不能的大才。中國古代有一些明相,對于人才的選拔、推薦與管理,總是以皇帝利益為重,以國家的長治久安為前提。如果發(fā)現一人才對治國有用,可以不惜一切將之力拔于卒伍之中;但一旦發(fā)現此人的存在與行為已經對皇帝或國家構成威脅,縱使他是天下奇才,也將其殺之而不痛惜。楚漢戰(zhàn)爭中,漢相蕭何恪盡職責,他從戰(zhàn)爭需要出發(fā),特別注意為劉邦物色、訪察、引薦賢能人才。歷代傳為美談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即是突出一例。因為蕭何能總攬全局,處處以大局為重,使天下人才盡為所用的同時,他本人對于劉邦這個用人者來說也就成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大才。范文程也是一個蕭何似的人才。清初輔臣大學士范文程在清兵入關、挺進中原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延攬、招降明朝文武官員,早在天聰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他就因招降明朝守將而立功。天聰七八年間,他曾受皇太極委派對來降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進行聯(lián)絡和安撫。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明朝大將洪承疇在松山戰(zhàn)敗被俘,清人極力勸其投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范文程前去勸降,“以善言撫之,因與談論古今事”,解除洪的思想顧慮。交談中,時有梁上積塵飄落于洪承疇的衣襟之上,洪屢屢拂拭之。機敏的范文程見此情景,斷定洪承疇必可說降,他即告皇太極:“承疇不死矣,其敝衣猶愛惜若此,況其身邪?”不久,又經過巧妙而耐心地勸說,一向表示要以死報國的洪承疇,果然如范文程所料,終于乖乖地降服了。清軍入京后,范文程為進一步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和合作,更是“安撫孑遺,舉用廢官,搜求隱逸”。故明尚書倪元璐的家人投牒范文程,請允請扶喪南歸,范文程熱心幫助,并遣騎兵持令箭護送。于是許多殉難諸臣之喪都次第南歸。范文程此舉贏得亡明官僚的感激,對以后漢族官僚入仕清朝起到了很大作用??滴踉诳偨Y自己的用人經驗時常說,一個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獨任所有的事情,只有與其他人互相配合,以大局為重,而不是只看重個人的或局部的利益,才能把事情辦好。晚年的時候,康熙用昭莫多戰(zhàn)役的親身經歷來說明將領與將領之間應互相配合,團結一致,這樣才能取得大的勝利。當時噶爾丹遇見康熙親率的中路軍后便連夜逃遁。此時的左右大臣都勸康熙撤回,康熙則覺得自己既然親征前來,不見賊徒,如何就驟行撤去?便堅持不撤,認為自己留下來沒準會有些其他方面的用途。果然,逃遁的噶爾丹不久就遇上了費揚古率領的西路大軍,遭受慘?。航又髀奋姷募Z餉也發(fā)生了不足,堅持不走的康熙就迅速派出人馬,將中路軍初次運到的糧食迅速調運到費揚古軍中,又把第二次的米也送去了,第三次運到的糧食除了留有十八天的兵士口糧外,其余也都全部送去,使得西路軍將士未遭饑餓,大勝而返。對此,康熙談及體會,認為多虧得自己未走,若聽大臣等言,中途撤去,則兩路兵丁怎么能立功奏凱而還呢?要是自己走了。誰能從大局出發(fā)。調度軍糧和兵員、馬匹等一應物資,集中力量打一場殲滅戰(zhàn)昵?由此使康熙認識到,人才之間顧全大局、互相配合的素質非常重要。大局觀需要有高遠的見識,也需要有寬廣的、不計個人得失的胸懷。這種人才在任何時代都是十分難得的,也難怪康熙有昭莫多戰(zhàn)役“幸虧自己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