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歷史知識讀物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

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

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

定 價:¥58.00

作 者: 李津
出版社: 中央編譯
叢編項: 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文庫
標 簽: 普及讀物

ISBN: 9787801099402 出版時間: 2006-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79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以和合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其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充滿了輝煌與苦難、成就與挫折。這一切,不僅深刻地聯(lián)系著每個中國人的心,決定著他們的思想感情,且影響著眾多其他外國民族和異域文化的發(fā)展進程。因此可以說,國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也是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中華文明蜿蜒奔騰了五千年,當她進入第六個千年之時,人們在回顧,在反思,在警醒: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們似乎沒有時間打量自己,沒有時間回望我們的根,我們的來處,中國社會正興奮地奔跑在“現(xiàn)代化”的路上,我們說OK、說BYE-BYE、說YES、說NO,可從來不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個中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認知中國文化,就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最終會導致自我的迷失?!兑簧赖闹袊幕WR》內容豐富而具有代表性,上起三代,下至清末,凡曾對歷代經(jīng)濟、政治起過重要作用,而仍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文化常識,都有簡要的介紹。本書具有深沉的歷史感和深厚的趣味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我們選編此書的目的就是讓讀者腎在最少的時間內獲得最多的文化知識補給,系統(tǒng)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

暫缺《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常識》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文學部分
1.《尚書》在文學史上布著怎樣的歷史地位
2.歷史散文的文學特點
3.諸子散文的主要特點
4.漢代政論文及由來
5.《史記》的文學貢獻
6.司馬相如的賦
7.陶淵明的主要名篇
8.《水經(jīng)注》的文學價值
9.韓愈的“文起八代之衰”
10.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藝術成就
11.皮日休、陸龜蒙的小品文特色
12.歐陽修對散文發(fā)展的作用
13.“三蘇”散文的特色
14.曾鞏的散文風格
15.歸有光的散文特色
16.桐城派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特色
17.《詩經(jīng)》的主要內容
18.屈原的主要貢獻
19.《孔雀東南飛》的文學價值
20.《木蘭詩》引入入勝之道
21.抒情短詩集《古詩十九首》
22.“三曹”和“建安七子”
23.阮籍的《詠懷詩》
24.隱逸詩人陶淵明
25.元嘉三大家
26.詩歌總集《玉臺新詠》
27.“初唐四杰”
28.《春江花月夜》
29.陳子昂在初唐詩壇上的突破
30.高適與岑參的詩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特色
31.“詩家天子”
32.“詩中有畫”
33.詩仙李白的詩風
34.李白寫《蜀道難》的緣由
35.“大歷十才子”
36.《長恨歌》
37.杜甫在唐代詩壇上的地位
38.“五言長城”
39.“以文為詩”
40.“郊寒島瘦”
41.韋應物與柳宗元的詩
42.元稹和白居易的詩風
43.劉禹錫的詩歌特點
44.“鬼才”李賀的詩歌藝術
45.“小李杜”的詩風詩情
46.歐陽修、梅堯臣開創(chuàng)宋詩新格局
47.王安石的詩歌成就
48.蘇軾詩歌的特色
49.“蘇門四學士”
50.陸游的詩歌成就
51.楊萬里的詩風
52.文天祥的愛國詩篇
53.元好問的詩歌特色
54.陳子龍、夏完淳的詩歌風格
55.顧炎武詩歌的特色
56.龔自珍《己亥雜詩》的思想內容
57.詞的形成
58.敦煌曲子詞的特點
59.“花間詞人”
60.詞人李煜
61.“二晏”詞的藝術特色
62.柳永在文學上的貢獻
63.歐陽修在宋代文壇上的影響
64.蘇軾在詞風上的開拓
65.秦觀詞的特色
66.周邦彥詞的特色
67.“花間第一流”
68.辛棄疾詞的特色
69.吳文英的詞對后代的影響
70.“詞中之圣”
71.張炎的詞與詞學理論特色
72.金元時期的重要詞作家一
73.納蘭性德詞的特色
74.清代“浙西詞派”的得名
75.陳維崧的詞在文學史上的評價
76.清代常州詞派的影響
77.元代散曲名家
78.馬致遠散曲的特色
79.《山海經(jīng)》
80.《晏子春秋》
81.《搜神記》
82.《世說新語》的主要內容
83.唐代傳奇的代表作品
84.小說集《傳奇》
85.《夷堅志》在文學史上的價值
86.《京本通俗小說》的思想內容
87.《水滸傳》的主要內容
88.《西游記》塑造的人物形象
89.《金瓶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90.馮夢龍“三言”的史學價值
91.凌蒙初“二拍”的主要內容
92.我國文言短篇小說之王
93.《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
94.《紅樓夢》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95.《官場現(xiàn)形記》
9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97.《孽?;ā?br />98.《老殘游記》
99.中國戲曲的形成
100.唐代雜戲的特點
101.宋雜劇的主要特點
102.南戲的發(fā)展歷程
103.關漢卿在文學史上的成就
104.馬致遠最有影響的雜劇
105.《趙氏孤兒》
106.《西廂記》
107.《琵琶記》
108.《四聲猿》
109.《牡丹亭》
110.《浣紗記》
111.《嬌紅記》
112.《桃花扇》
113.《長生殿》的藝術成就
114.曹丕的《典論·論文》
115.陸機的《文賦》
116.劉勰的《文心雕龍》
117.鐘嶸《詩品》的獨特風格
118.劉知幾的主要主張
119.皎然的《詩式》四變
120.司空圖的主要觀點
121.嚴羽的詩歌理論
122.張戒的主要觀點
123.元好問《論詩絕句》的特點
124.李贄進步文學思想
125.王夫之《莖齋詩話》的藝術特色
126.葉燮《原詩》的主要論點
127.清初“神韻說”、“格調說”、“性靈說”、“肌理說”的主要特點
128.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129.金圣嘆的小說評論主要主張
130.《四庫全書》
哲學部分
1.中國哲學史的方法
2.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點
3.學習中國哲學史的意義
4.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及階段特點
5.對中西哲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意義
6.史前時期神話含有哲學與科學的萌芽之緣由
7.百家爭鳴局面何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
8.先秦諸子百家及其主要學派
9.孔子在私人辦學方面的貢獻
10.儒家的“愛人”與墨家的“兼愛”
11.儒家與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12.道家與“黃老學派”
13.法家學說與“法術”的關系
14.戰(zhàn)國中后期爭辯風氣大盛的原因
15.先秦“天人之辯”關于哲學問題的爭論
16.先秦諸子對“人的價值”問題所做出的考察
17.先秦的“義利之辯”
18.孔子是古代認識理論的開拓者
19.“中庸”思想
20.老子與《道德經(jīng)》
21.孟子與《孟子》的“性善論”
22.茍子及其“性惡論”的哲學思想
23.莊子的天道觀
24.呂不韋與哲學
25.歷史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6.“五行”之說
27.陰陽說的形成及意義
28.“八卦”與巫術
29.“奇正相生”
30.“白馬非馬”命題
31.“民貴君輕”思想
32.“莊周夢蝶”的哲學思考
33.“矛盾”的來源
3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35.《易經(jīng)》
36.《易傳》與《易經(jīng)》
37.“六經(jīng)”
38.《孫子兵法》的哲學思想
39.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jīng)》
40.道教的產生時間
41.道家的來源
42.佛教不是中國固有的宗教
43.理學
44.認識與實踐在古代的表述
45.玄學
46.“名教與自然之辯”
47.玄奘與《西游記》中的唐僧
48.“風動、幡動、心動”的故事
49.“南頓北漸”之爭
50.范縝對“神不滅”的批判
51.“宋初三先生”
52.《夢溪筆談》的科學方法論
53.王充發(fā)展無神論
54.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發(fā)展
55.張衡的宇宙論
56.韓愈的儒學主張
57.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
58.《列子》的思想
59.“人皆有惻隱之心”的意義
60.劉禹錫的哲學觀
61.柳宗元的哲學觀點
62.張載的“關學”
63.“天不變道亦不變”命題的意義
64.王充的哲學思想
65.王夫之的唯物論
66.王夫之“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的意義
67.程朱學派
68.程顆的哲學思想
69.程頤的哲學思想
70.“形而上”與“形而下”
71.“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命題
72.永嘉學派
73.葉適的哲學思想
74.揚雄的“太玄”體系
75.“一分為二”中的“一”“二”
76.理學中“格物致和”
77.仲長統(tǒng)的“人事為本,天道為末”
78.楊泉的《物理論》
79.荊公新學的內容
80.何謂“清談”
81.郭象的“獨化”、“玄冥”
82.司馬光的哲學思想
83.“心學”與“陸王學派”
84.陸九淵的心學體系
85.王守仁的“良知說”
86.“心學”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87.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兩種形式
88.王廷相的哲學理論
89.李元陽的哲學觀
90.李贄的哲學思想
91.“經(jīng)世致用”之所指
92.陳亮與永康學派
93.宋應星的思想對經(jīng)世致用的影響
94.徐光啟的哲學思想
95.呂祖謙的理學特點
96.“鵝湖之會”對哲學發(fā)展的影響
97.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98.黃震的哲學思想
99.劉宗周之“慎獨為宗旨”表達的思想
100.桓譚對讖緯之學的批判
101.陳確的哲學觀點
102.朱之瑜的“實理實學”
103.明清之際的中國啟蒙思潮
104.顏元的哲學觀點
105.李■的哲學觀點
106.顏李學派的功利思想
107.傅山對諸子思想的研究
108.《朱子語類》——研究朱子學的主要資料
109.《傳習錄》的主要內容
110.何心隱思想中的資本主義萌芽特點
111.何心隱“育欲”說的意義
112.《雅述》對元氣說的新發(fā)展
113.李贄對假道學的拙判
114.唐甄對封建君主專制的批判
115.唯識宗“三性”說的思辨結構
116.黃宗羲的哲學思想
117.黃宗羲的“盈天地皆氣”及“盈天地皆心”
118.黃宗羲的歷史主義方法論
119.《明夷待訪錄》——中國最早的“人權宣言”
120.方以智“合二而一”論的特點
121.《東西均》
122.顧炎武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批判
12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體現(xiàn)的精神
124.顧炎武的治學方法
125.“天下惟器”
126.王夫之對否定和矛盾轉化的態(tài)度
127.王夫之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總結
128.王夫之對古代動靜觀的新突破
129.熊伯龍的主要思想
130.《無何集》對有神論的批判
131.戴震的唯物主義觀點
132.“意見”和“真理”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133.“血氣心知”
134.西方進化論思想在中國的初步傳播
135.章學誠的歷史哲學
136.洪亮吉的人口理論
137.龔自珍的人文思想
138.《明良論》和《乙丙之際箸議》的時代特征
139.“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40.魏源的變革主張
141.“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的提出者
142.《海國圖志》
143.洪秀全的宗教神學世界觀
144.《天朝田畝制度》的階級社會理想
145.《資政新篇》的資本主義思想因素
146.“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意義
147.“物競天擇”
148.鄭觀應的“道器觀”
149.康有為的“公羊三世說”
150.《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與“托古改制”的關系
151.譚嗣同的“破對待”理論
152.譚嗣同對封建制度的批判
153.譚嗣同《仁學》的思想體系
154.《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的性質
155.梁啟超的史學理論
156.進化觀念與孫中山建國的哲學思想
157.孫中山知行觀的特點
158.孫中山的“民生史觀”
藝術部分
1.我國古代書法的發(fā)展
2.甲骨文與金文
3.大篆、小篆和隸書
4.我國古代的篆刻
5.草書及其分類
6.“飛白”的藝術特征
7.“書圣”王羲之與《蘭亭集序》的成就
8.王獻之的書法成就
9.南北朝的書法風尚
10.隋碑的藝術特征
11.隋唐名家歐陽詢的書法
12.虞世南的書法藝術
13.褚遂良的書法藝術
14.小篆名家李斯和李陽冰在書壇的地位
15.書法藝術的集大成者顏真卿
16.柳體字的書法特色
17.文豪蘇軾的書法成就
18.黃庭堅的書法成就
19.米芾“刷字”
20.“宋四家”書藝之首
21.宋徽宗趙佶與“瘦金書”的書壇地位
22.姜夔的《續(xù)書譜》
23.纖柔秀勁的“趙體”書法
24.明代書法概況
25.康熙時期的代表書法家
26.名臣劉墉的書法技藝
27.“揚州八。怪”的書法藝術
28.書法理論專著《藝舟雙楫》
29.康有為在書法上的成就
30.書法名著《淳化閣帖》
31.楷書運筆的基本法則——“永字八法”
32.執(zhí)筆方法
33.運筆方法
34.臨摹的方法
35.印章的小知識
36.中國璽印文字的發(fā)展情況
37.挑選印石
38.認識文房四寶之一——筆
39.認識文房四寶之二——墨
40.認識文房四室之三——紙
41.認識文房四寶之四——硯
42.瓦當藝術
43.我國古代的繪畫情況
44.古代繪畫的種類
45.楚漢帛畫情況
46.中國的佛教繪畫基本情況
47.人物畫家顧愷之創(chuàng)作上的獨到之處
48.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歷史發(fā)展
49.閻立本人物畫的特點
50.吳道子何以被稱為“畫圣”
51.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成就
52.敦煌彩塑的藝術成就
53.仕女畫的歷史發(fā)展情況
54.唐代仕女畫的代表名家
55.唐朝《歷代名畫記》的理論見解
56.花鳥畫的歷史發(fā)展情況
57.花鳥畫在唐末五代的代表作
58.徐渭的寫意花鳥畫
59.五代至北宋的山水畫家
60.畫院的歷史發(fā)展情況
61.北宋繪畫的“三遠”
62.文人畫的代表人物蘇軾的獨創(chuàng)
63.“米氏云山”的繪畫風格
64.趙佶在繪畫史上的貢獻
65.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
66.書法家趙孟兆頁的繪畫成就
67.元四大家
68.元代梅竹畫名家
69.壁畫的發(fā)展
70.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藝術特色
71.元代的壁畫藝術
72.明清的主要畫派
73.畫壇“明四家”的成就
74.明代出水畫家董其昌在畫壇的地位
75.清代任伯年的肖像畫成就
76.洋畫法對中國畫壇的影響
77.清初“四畫僧”
78.清朝花卉畫的特色
79.指畫
80.揚州八怪的繪畫特色
81.“海上畫派”
82.吳昌碩的繪畫特色
83.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
84.年畫發(fā)展情況
85.楊柳青年畫的特色
86.繪畫教育的發(fā)展情況
87.中國畫的類別和發(fā)展情況
88.中國畫的裝裱工藝
89.中國畫的基本畫科
90.題畫詩的作用
91.款識的基本知識
92.清代以來我國古代名畫的收藏狀況
93.古畫的鑒定
94.秦陵兵馬俑的特色
95.我國石窟造像的發(fā)展
96.云岡石窟的雕刻特色
97.龍門石窟的代表作
98.中國歷史上的“塑圣”
99.晉祠的雕塑名作
100.“禮”和“樂”
101.古樂的標準音
102.十二律
103.雅樂與俗樂
104.伶官為樂官的代稱
105.“余音繞梁”
106.“六馬仰秣”
107.師曠
108.編鐘
109.音樂領域上的樂府
110.琵琶的基本知識
111.九宮十三調
112.教坊
113.《琵琶譜》
114.《胡笳十八拍》
115.《廣陵散》
116.琴
117.《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118.《梅花三弄》
119.《陽關三疊》
120.詩作《春江花月夜》
121.樂曲《春江花月夜》
122.《大韶》的“雅”
123.“六舞”
124.八音克諧
125.儺舞
126.“角抵”
127.《九歌》
128.儒、道、法對樂舞態(tài)度不一之原因
129.古代樂舞講究長袖細腰的緣由
130.《公芙舞》
131.漢樂府機構的性質
132.南北朝時的樂伎
133.《霓裳羽衣舞》的藝術魅力
134.敦煌文物中關于舞蹈的記載
135.戲曲音樂
136.戲曲中的舞蹈
137.古代彩陶的制作
138.仰韶文化
139.陶都
140.紫砂陶器
141.瓷器發(fā)展的歷史
142.陶器與瓷器的區(qū)別
143.識別龍泉青瓷
144.青瓷的發(fā)展與代表作
145.白瓷在歷史上的名窯
146.白瓷在工藝上的特色
147.青花
148.唐代越窯青瓷的特色
149.“唐三彩”名字的由來
150.“唐三彩”的制造
151.唐三彩的造型
152.宋五大名窯之首
153.我國的瓷都
154.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
155.國禮之器——鼎
156.獸面紋
157.龍、虎紋飾在青銅器上的應用
158.我國漆器的起源和發(fā)展情況
159.俄國古代的玉雕歷史
160.玉器的起源
161.玉雕發(fā)展的情形
162.青田與壽山石雕的特色
163.潮南、云南與河北的著名石雕
164.“巴林石”與“萊州玉”
165.我國象牙雕刻的特色
166.我國木雕代表作
167.我國古代的刺繡藝術
168.“四大名繡”
169.蜀錦的特色
170.我國絲綢發(fā)展歷史
171.云錦
172.景泰藍的制作原理
173.“景泰藍”名字的由來
174.明代家具的特色
175.剪紙的用途
176.制扇工藝的發(fā)展
177.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
178.故宮的建筑特色
179.塔的淵源與形制
180.我國拱橋的獨特風格
181.園林
182.中國園林的藝術特色
183.盆景
184.揚州與蘇州盆景特色
185.嶺南盆景的風格
歷史部分
1.中國歷史發(fā)展階段及朝代
2.“三皇五帝”
3.古代的“禪讓”
4.我國氏族公社的產生、發(fā)展和瓦解
5.夏朝是怎么建立和滅亡的
6.商朝的頻繁遷都
7.“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
8.烽火戲諸侯
9.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
10.掘地見母
11.趙氏孤兒
12.井田制
13.老馬識途
14.弭兵運動
15.“雞鳴狗盜”的歷史典故
16.晏嬰不辱使命
17.絕纓會
18.“掛牛頭賣馬肉”的由來
19.臥薪嘗膽
20.商鞅變法
21.胡服騎射
22.歷史上的孫臏與龐涓
23.戰(zhàn)國時期的“合縱連橫”
24.“一字千金”的美譽
25.“火牛陣”
26.“孟母三遷”和“斷機勸學”
27.“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28.秦趙長平之戰(zhàn)
29.秦始皇的身世
30.焚書坑儒
31.趙高禍亂秦廷
32.破釜沉舟
33.鴻門宴
34.死螞蟻殺死了活項羽
35.吳楚“七國之亂”
36.漢初的刑罰改革
37.張騫通西域
38.東方朔因“長生”而“不死”
39.立子殺母
40.昭君出塞
41.漢初的“無為”政治
4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43.漢武帝反擊匈奴
44.漢朝西域都護
45.綠林好漢
46.強項令
47.黨錮之禍
48.三顧茅廬
49.群英會蔣干中計
50.赤壁之戰(zhàn)
51.光武中興
52.東漢年黃巾起義
55.官渡之戰(zhàn)
56.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
57.七步詩
58.樂不思蜀
59.三國鼎立
60.八王之亂
61.五胡亂華
62.淝水之戰(zhàn)
63.祖逖北伐
64.士族制度士族及其腐朽性
65.北周武帝滅佛
66.梁武帝信佛
67.陳后主荒淫誤國
68.北魏孝文帝改革
69.“無愁天子”高緯
70.侯景之亂
71.隋朝的統(tǒng)一和迅速滅亡
72.隋朝大運河
73.隋朝,臺灣和大陸的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
74.三省六部制
75.科舉制度
76.玄武門之變
77.唐太宗害怕鄉(xiāng)巴佬
78.唐太宗給自己列罪狀
79.唐太宗智取《蘭亭序》真跡
80.“千里送鵝毛”的典故
81.武則天造字
82.玄奘西游
83.鑒真東渡
84.密封卷
85.“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6.文成公主入藏
87.甥舅之盟
88.安史之亂
89.藩鎮(zhèn)割據(jù)
90.唐亡于黃巢
91.兩稅法
92.牛李黨爭
93.南衙北司之爭
94.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95.安西四鎮(zhèn)
96.渤海督都府和黑水都督府
97.五代十國
98.“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原因
99.“五代”時全國經(jīng)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100.歷史上第一個“兒皇帝”
101.我國古代婦女的“裹足”
102.載書出征
103.陳橋兵變
104.杯酒釋兵權
105.遼政權的建立和“澶淵之盟”
106.西夏政權的建立
107.交子
108.王安石變法及成就
109.宋江和方臘起義
110.金政權的建立和“靖康之難”
111.“老皇歷”典故
112.歷史上的楊家將
113.宋太祖的“密約三章”
114.岳飛抗金
115.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
116.成吉思汗教育部下
117.四大汗國
118.文天祥的抗元斗爭
119.元朝的建立及大一統(tǒng)的歷史意義
120.元朝的民族壓迫政策
121.元末江中軍大起義
122.明朝的建立
123.靖難之役
124.鄭和下西洋
125、土木之變
126.皇帝的秘密警察——廠衛(wèi)
127.戚繼光驅逐倭寇
128.海瑞其人
129.一條鞭法
130.資本主義萌芽
131.“東林黨”及其政治主張
132.葡萄牙殖艮者侵占澳門
132.明農民起義的原因及意義
134.明朝的兩京制度
135.八股取士
136.春節(jié)貼“福”字的典故
137.朱元璋殺害徐達
138.朱元璋因“鉤”而殺人
139.成功收復臺灣
140.“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
141.三藩之亂
142.康熙皇帝是封建社會末期最杰出的帝王
143.雅克薩之戰(zhàn)及中俄《尼布楚條約》
144.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
145.清代的文字獄
146.清朝軍機處的性質
147.一笑起禍端
148.嘉慶皇帝除和坤
149.清朝的閉關政策
150.虎門銷煙
151.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152.皇上帝
153.永安建制
154.“辛酉政變”、“垂簾聽政”
155.鴉片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
156.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57.洋務運動經(jīng)過及作用
158.天京事變
159.《天朝田畝制度》
160.《資政新篇》
161.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邊疆新危機
162.中法戰(zhàn)爭及“鎮(zhèn)南關大捷”
163.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64.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165.公車上書
166.百日維新
167.義和團運動
168.義和團的事跡
169.義和團運動期間沙俄單獨在中國的侵略活動
170.興中會的創(chuàng)立
171.中國同盟會
172.三民主義,
173.武昌起義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74.袁世凱和張勛復辟
175.清政府“預備立憲”的經(jīng)過
176.“善后借款”和“二次革命”
177.“護國戰(zhàn)爭”和“護法運動”
178.沙俄是侵略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179.五四運動
政治部分
1.政治在中國古代的概念
2.政治實體
3.商周時期的政治思想
4.周公政治思想中“德”的概念
5.儒家政治主張的基本內容
6.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
7.孟子的政治思想
8.荀子建立的儒學體系
9.楊朱的“貴己”、“為我”
10.墨子的“兼愛”、“非攻”
11.商鞅變法和耕戰(zhàn)思想的影響
12.韓非子詮釋“法”、“術”、“勢”
13.《論語》包含的政治思想
14.《大學》包含的政治思想
15.《中庸》包含的政治思想
16.君權神授理論的發(fā)展過程
17.三綱五常
18.李斯的政治思想
19.陸賈的政治思想
20.賈誼的重要政治思想
21.《淮南子》的政治思想
22.晁錯的政治思想
23.漢武帝確立儒學統(tǒng)治地位
24.“大一統(tǒng)”的含義
25.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論的基本內容
26.《鹽鐵論》中的仁義與權利之爭
27.王符的政治思想
28.仲長統(tǒng)的治國主張
29.劉劭的政治思想
30.曹操的政治主張
31.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32.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
33.鮑敬言的“無君論”表達的政治主張
34.王通的政治主張
35.《唐律》
36.魏征的政治思想
37.韓愈的道統(tǒng)學說
38.柳宗元的政治思想
39.司馬光的政治思想
40.王安石變法理論內容
41.蘇洵“強政主張”的含義
42.朱熹表達的理學政治思想
43.陳亮功利主義思想的含義
44.鄧牧的批判思想和平等思想的特色
45.張居正的政治思想
46.王守仁建立“心學”體系
47.李贄的政治思想
48.黃宗羲的社會批判思想光輝點
49.顧炎武的政治思想
50.王夫之堅持政治變化觀點
51.清明的法律制度
52.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特點
53.洋務派“外須和戎,內須變化”的含義
54.維新派的變革思潮內容
55.林則徐的愛國主義思想
56.龔自珍的社會批判思想
57.魏源的改良主義觀點
58.洪秀全的“平等”思想
59.嚴復的政治思想
60.鄭觀應的“商戰(zhàn)固本”思想
61.康有為的政治主張
62.戊戌變法期間梁啟超的政治思想
63.譚嗣同的“仁學”特點
64.鄒容的《革命軍》
65.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轉變
66.王道和霸道理論的發(fā)展
67.“修身治平”的含義
68.均平思想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內容
軍事部分
1.戰(zhàn)爭與軍事的關系
2.“涿鹿之戰(zhàn)”過程
3.周武王滅商的決勝之役
4.“曹劌論戰(zhàn)”中的“戰(zhàn)”
5.“假途滅虢”之戰(zhàn)
6.“城濮之戰(zhàn)”所體現(xiàn)的軍事思想
7.“圍魏救趙”戰(zhàn)法在戰(zhàn)役中的體現(xiàn)
8.孫臏指揮的“馬陵之戰(zhàn)”的戰(zhàn)術特點
9.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奠基人
10.《孫子兵法》與中國古代軍事理論
11.孫臏其人
12.《孫臏兵法》的軍事理論
13.長平之戰(zhàn)
14.白起的軍事策略
15.廉頗與藺相如的“將相和”
16.名將李牧的戰(zhàn)績
17.長城的歷史概況
18.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
19.西楚霸王項羽生平事跡
20.韓信生平事跡
21.韓信破魏之戰(zhàn)的過程
22.“不教胡馬渡陰山”的“飛將”
23.衛(wèi)青的卓著戰(zhàn)功
24.霍去病軍事功績的表現(xiàn)
25.東漢王朝開創(chuàng)者——劉秀
26.班超對西域的功績
27.一代雄杰——曹操
28.官渡之戰(zhàn)
29.司馬懿奠定以晉代魏基礎
30.諸葛亮為蜀鞠躬盡瘁
31.“七擒孟獲”
32.三國時期吳國奠基者
33.赤壁之戰(zhàn)起主要作用的人物
34.陸遜作為軍事家的突出之處
35.赤壁之戰(zhàn)概況
36.前秦由盛而衰的過程
37.謝玄治軍的突出之處
38.“淝水之戰(zhàn)”的過程
39.隋朝的開國皇帝
40.“貞觀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
41.“安史之亂”發(fā)生始末
42.郭予儀的主要戰(zhàn)功
43.宋朝開國皇帝
44.岳飛的軍事才能在郾城之戰(zhàn)中的體現(xiàn)
45.順昌之戰(zhàn)體現(xiàn)的戰(zhàn)略
46.“岳家軍”的統(tǒng)領
47.“韓家軍”的統(tǒng)領
48.成吉思汗的征戰(zhàn)史
49.元朝建國者
50.明朝開國皇帝
51.明初被比作“諸葛亮”的人
52.創(chuàng)立明朝的第一功臣
53.常遇春被稱“常十萬”的原因
54.土木堡之變發(fā)生的原由
55.明軍保衛(wèi)京師并擊敗瓦刺軍的經(jīng)過
56.明朝抗倭名將統(tǒng)領
57.一代名將袁崇煥含冤而死
58.李自成起義的重要意義
59.鄭成功收復臺灣始末
60.中國滿族八旗兵的創(chuàng)建者
61.《六韜》
62.《三略》
63.《吳子》
64.《司馬法》
65.《尉繚子》
66.《李衛(wèi)公問對》
67.北洋軍閥
68.湘軍的歷史意義及作用
69.創(chuàng)建淮軍的人
70.左宗棠的軍事經(jīng)歷
71.石敢當
72.鎮(zhèn)南關的地理位置
73.鎮(zhèn)南關大捷的過程
74.丁汝昌領導的北洋海軍失敗之原因
75.北洋海軍“致遠”艦的領導者
76.山海關的地理意義
77.居庸關的地理意義
78.雁門關的地理意義
79.玉門關的地理位置
80.潼關的地理位置
81.黃花崗起義的過程
82.黃花崗起義的主要組織者
83.武昌起義的歷史意義
84.討袁的戰(zhàn)爭過程
85.護國的戰(zhàn)爭過程
86.護法戰(zhàn)爭的情形
87.直皖戰(zhàn)爭的過程
88.北伐戰(zhàn)爭的意義
89.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過程
90.蔣桂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
91.護國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
92.《曾胡治兵語錄》所包含的軍事內容
93.袁世凱與其北洋政府被推翻的過程
94.新文化運動
中國文化拾遺
1.文化的意義
2.我國古代文化的產生
3.皇帝
4.科舉制度
5.我國古代的刑罰
6.我國古代的監(jiān)獄
7.我國古人開始吃熟食的經(jīng)過
8.我國古代的照明和取暖
9.火藥出現(xiàn)的時間
10.冷兵器
11.我國開始使用火藥武器的時間
12.“票號”、“錢莊”
13.我國古代奴婢制度情況
14.我國古代娼妓情況
15.我國古代的家具
16.封禪
17.我國古代主要崇拜的神靈
18.我國古代的離婚制度
19.陰陽五行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20.百家爭鳴
21.經(jīng)學
22.十二生肖的形成
23.禮
24.古代“五禮”
25.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6.粽子的由來
27.我國的傳統(tǒng)菜系
28.我國的古代的洗衣用品
29.我國古代的報紙
30.姓和氏的區(qū)別
31.名、字、別號的區(qū)別
32.中華武術的由來
33.針灸的起源
34.中國戲曲的起源
35.中國佛教的起源
36.唐代評價美女的標準
37.和尚和尼姑
38.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
39.漢字的產生
40.我國古代的圖書形式
41.道教的創(chuàng)立
42.駢體文的起源
43.古代的雜技情況
44.二十四史
45.我國古人對法律與道德的看法
46.我國開始養(yǎng)蠶的時間
47.懸棺葬
48.古代的“天葬”風俗
49.契丹人的葬俗
50.古人的喪葬形式
51.名菜“涮羊肉”的由來
52.勾股定理的發(fā)明者
53.老子其人
54.《左傳》的作者
55.《孫子兵法》的作者
56.司馬遷之死
57.樓蘭古城概況
58.中國開始有棉花的時間
59.杜牧詩中的杏花村
60.二十四橋的地理位置
61.詞的起源
62.蘇老泉
63.石鐘山因“鐘”得名
64.白蛇傳說
65.《康熙字典》
66.封建士大夫偏愛竹
67.我國古代男尊女卑觀點的形成
68.我國古代的房屋特色
69.小喬真墓
70.華佗的醫(yī)術貢獻
71.世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72.我國最早造紙
73.貂蟬
74.李白的祖先
75.李白的出生地
76.“士”所處的社會階層
77.宦官
78.我國古代銅鏡的作用
79.眼鏡在我國開始使用的時間
80.我國古代的雨衣
81.香料在我國古代的使用
82.古人的自稱
83.古人的稱謂
84.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幾何印紋含義
85.遠古時代我國的原始民族
86.漢族的形成
87.我國現(xiàn)存的古書
88.我國古代的灶神
89.佛藏
90.佛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
91.道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
92.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歷史
93.佛寺開始修建的時間
94.中國的寺院建筑
95.我國古代造塔的原因
96.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97.我國古代主要的體育運動
98.我國古代的足球
99.我國古代的摔跤運動
100.古人的“煉丹”
101.我國古代的主要樂器
102.我國古代的“看風水”
103.古代的“算命”
104.古代的“巫術”
105.古人心中的“上帝”
106.古代“祭祀”
107.著名的“圖騰崇拜”
108.神話
109.寒食節(jié)
110.端午節(jié)
111.臘八節(jié)
112.清明節(jié)
113.殉莽
114.“五服”制簡況
115.我國的旅店起源
116.古代皇帝的日常政務活動
117.讖緯
118.“百家爭鳴”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119.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120.陳子昂何以死于非命
121.駱賓王
122.“扶桑國”的地理位置
123.花木蘭
124.王羲之與鵝
125.木牛流馬
126.中國古代對于飛碟的記載
127.封建社會何以長期延續(xù)
128.人類古時最初的記時方法
129.中國古代的記數(shù)方法
130.古時開始使用算盤的時間
131.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
132.我國古代的糧食作物
133.絲綢之路
134.孔子其人
135.儒家的“亞圣”孟子
136.李世民何以成為帝王楷模
137.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138.香港被租用的歷史
139.“中國”之名的來源
140.古代“九州”的劃分
141.“十朝古都”——西安
142.“九朝古都”——洛陽
143.“六朝古都”——南京
144.北京做為首都的歷史
145.秦始皇的為人
146.“租界”的意思
147.我國古代釀酒方式
148.古代制醋法
149.古代制鹽法
150.我國古代傳遞信息的方法
151.我國古代“冠文化”
152.古代制糖的方法
153.我國開始使用煤的時間
154.我國的地圖起源
155.古代對地下水的利用
156.古人看病方法
157.近代華人移居國外始末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