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敬文生于1903年3月20日,廣東海豐人。1922年畢業(yè)于陸安師范學校,1927年到中山大學任教,與顧頡剛等組織民俗學會,編輯《民間文藝》、《民俗》周刊及民俗叢書。1928年到浙江大學任教,編輯《民間月刊》、《民俗學集鐫》等。1934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院研究民間文藝和民俗,1936年回國。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從事救亡工作。1949年5月至今,執(zhí)教于北京師范大學,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研究和教學工作。鐘敬文是我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創(chuàng)始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領域辛勤耕耘了80年。早在20世紀40年代,鐘敬文就提出了民間文藝學的理論,在1950年參與創(chuàng)辦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20世紀80年代,他提出了民俗學結構體系的學說,并于90年代提出了"建立中國民俗學派"等新學說,其代表作有《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下)、《新的驛程》、《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鐘敬文民俗學論集》等。鐘敬文從1953年開始正式招收研究生,他領導的學科成為我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