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于社會的認識,創(chuàng)作出當代最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chuàng)作。到意大利后,他陸續(xù)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jié)。歌德晚年的創(chuàng)作極其豐富 ,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 《詩與真》、《意大利游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游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xiàn)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xiàn)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fā)展。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創(chuàng)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并對歐洲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