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在先秦諸子中是一部別具色彩的古書。它先被認定為“儒家者流”,后雙被視作墨家的作品,更有人認為是六朝時人的偽作。全書既有子書的內容,又有《戰(zhàn)國策》之類史書的風貌;說是像一部早期史籍,卻又很重視人物的刻劃,于是又有人把它看作是短篇小說集。晏子和孔子同時而略早,在治國論政方面都很強調“禮樂”的作用,也講究“仁”??墒窃诒緯膬热堇?,卻又常常看到兩者不同,并在一些問題上會發(fā)生不少“碰撞”。這樣一部生動地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之際文化思想的空前活躍狀態(tài)的典籍,很值得人們去閱讀、去體認。本書所作的簡要明晰的注解和流暢到位的譯文,為廣大讀者打開了方便閱讀之門。 道家與文學分屬于哲學和文學學科,過去從事哲學研究的很少涉及文學。而從事文學研究的也很少涉及哲學。本書則屬于邊緣交叉學科研究,把哲學與文學結合起來進行探索,因而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觀點。 道家與文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兩大學科。大多數(shù)著名道家學者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許多著名的文人信奉道家思想。因此理清道家與文學的關系,不僅有利于深入研究道家和確定道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有利于進一步理解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理清文學發(fā)展的脈落,對道家研究和文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將《晏子春秋》全部予以注釋、翻譯。晏子的思想基本上屬于墨家一派,主張兼愛、非攻、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墨家對儒家的觀點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非儒篇最有代表性。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內篇6卷(諫上下、向上下、雜上下),外篇2卷,計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組成。全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眾多陪襯者的形象。這些故事雖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數(shù)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可與《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書相互印證,作為反映春秋后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 晏嬰(?—前500年),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為春秋時期齊國正卿。歷仕靈、莊、景三朝,執(zhí)政五十余年。以節(jié)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于時。注意政治改革,關心民事,反對祈福禳災等迷信。這部書多側面地記敘了晏嬰的言行和政治活動,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思想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