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計算機網絡與數據通信基礎 1
1.1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與發(fā)展 1
1.1.1 計算機網絡的產生 1
1.1.2 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 2
1.1.3 網絡體系結構與協(xié)議標準化
的研究 4
1.2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與結構 4
1.2.1 計算機網絡組成的基本要點 5
1.2.2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5
1.2.3 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6
1.2.4 現代網絡結構的特點 7
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與應用 7
1.3.1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和功能 8
1.3.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9
1.3.3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10
1.4 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趨勢 12
1.4.1 信息高速公路 12
1.4.2 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 13
1.5 數據通信服務 13
1.5.1 未來數據通信網絡應具備的
特征 14
1.5.2 X.25網 14
1.5.3 幀中繼 16
1.5.4 寬帶綜合業(yè)務數據網 17
1.5.5 異步傳輸模式 17
1.6 信道及其主要特性 18
1.6.1 信道及其傳輸損害 19
1.6.2 信道的主要性能參數 19
1.6.3 信道的傳輸模式 22
1.6.4 串行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23
1.7 數據編碼 25
1.7.1 模擬數據編碼方法 25
1.7.2 數字數據編碼方法 26
1.7.3 脈沖編碼調制方法 27
1.8 多路復用技術 28
1.8.1 頻分多路復用技術 28
1.8.2 時分多路復用技術 29
1.9 數據交換技術 29
1.9.1 電路交換 30
1.9.2 報文交換 31
1.9.3 報文分組交換 31
1.9.4 幀中繼交換 33
1.9.5 信元交換技術 34
1.10 思考與練習 35
第2章 網絡體系結構 37
2.1 網絡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37
2.2 OSI參考模型 40
2.2.1 OSI參考模型遵循原則 40
2.2.2 OSI參考模型各層功能 41
2.2.3 OSI參考模型的特性及數
據傳輸過程 44
2.2.4 面向連接服務與無連接
服務 46
2.3 TCP/IP參考模型 48
2.3.1 TCP/IP參考模型的發(fā)展 48
2.3.2 TCP/IP參考模型各層的
功能 49
2.4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
的比較 51
2.5 其他參考模型 52
2.6 思考與練習 54
第3章 物理層 56
3.1 物理層與物理層協(xié)議 56
3.1.1 物理層的基本概念 56
3.1.2 物理層基本服務功能 57
3.1.3 物理層向數據鏈路層提供
的服務 57
3.2 物理層接口與協(xié)議 58
3.3 數字調制技術 62
3.3.1 振幅、頻率和相位 62
3.3.2 幅移鍵控 64
3.3.3 頻移鍵控 64
3.3.4 相移鍵控 65
3.3.5 正交振幅調制技術 66
3.4 調制解調器 67
3.4.1 數字服務單元和信道服
務單元 67
3.4.2 語音頻帶數據通信調制
解調器 68
3.4.3 語音頻帶調制解調器分類 69
3.4.4 異步語音頻帶調制解調器 69
3.4.5 同步語音頻帶調制解調器 70
3.4.6 調制解調器工作原理 71
3.5 XDSL技術 72
3.5.1 XDSL編碼技術 72
3.5.2 XDSL分類 73
3.5.3 DSL的技術特性 75
3.5.4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 75
3.6 同步數字體系 76
3.6.1 SDH發(fā)展的背景 76
3.6.2 SDH速率和幀結構 76
3.6.3 SDH的復用結構 77
3.6.4 SDH的主要技術特點 78
3.6.5 SONET和SDH 79
3.6.6 SDH的應用與發(fā)展趨勢 79
3.7 思考與練習 80
第4章 數據鏈路層 82
4.1 數據鏈路層設計要點 82
4.1.1 數據鏈路層的模型 82
4.1.2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 83
4.1.3 數據鏈路層的服務 84
4.2 流量控制 85
4.2.1 停-等協(xié)議 85
4.2.2 滑動窗口協(xié)議 87
4.2.3 一位滑動窗口協(xié)議 89
4.2.4 全部重發(fā)流水線協(xié)議 89
4.2.5 選擇重發(fā)流水線協(xié)議 90
4.2.6 最大窗口尺寸的確定 91
4.2.7 全部重發(fā)流水線協(xié)議的最
佳幀長 92
4.3 差錯控制 92
4.3.1 差錯的特點 92
4.3.2 差錯控制的基本方式 92
4.3.3 誤碼控制基本原理 93
4.3.4 誤碼控制編碼的分類 94
4.3.5 簡單差錯控制編碼 95
4.3.6 循環(huán)冗余碼 96
4.3.7 海明碼 98
4.4 Internet中的數據鏈路層 100
4.4.1 Internet數據鏈路層協(xié)議 100
4.4.2 SLIP協(xié)議 101
4.4.3 CSLIP協(xié)議 102
4.4.4 PPP協(xié)議 103
4.4.5 控制幀格式 106
4.5 思考與練習 107
第5章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 108
5.1 信道分配問題 108
5.1.1 LAN和MAN中的靜態(tài)信
道分配方案 108
5.1.2 LAN和MAN中的動態(tài)信
道分配方案 109
5.2 多路訪問協(xié)議 109
5.2.1 ALOHA 109
5.2.2 載波檢測多路訪問協(xié)議 113
5.2.3 無沖突的協(xié)議 114
5.2.4 有限競爭協(xié)議 116
5.2.5 波分多路訪問協(xié)議 118
5.2.6 無線LAN協(xié)議 120
5.3 以太網技術 122
5.3.1 二元指數后退算法 122
5.3.2 以太網的性能 123
5.3.3 IEEE 802.2:邏輯鏈路
控制 123
5.4 虛擬局域網 124
5.4.1 虛擬網絡的概念 124
5.4.2 虛擬局域網的實現技術 125
5.4.3 虛擬局域網分類 126
5.5 無線局域網 127
5.5.1 無線局域網的應用 128
5.5.2 紅外無線局域網 128
5.5.3 擴頻無線局域網 129
5.5.4 窄帶微波無線局域網 131
5.5.5 無線局域網標準
IEEE802.11 132
5.6 數據鏈路層交換 133
5.6.1 從802.x到802.y的網橋 133
5.6.2 本地的網絡互聯 136
5.6.3 生成樹網橋 137
5.6.4 遠程網橋 139
5.7 思考與練習 139
第6章 網絡層 141
6.1 網絡層設計要點 141
6.1.1 向傳輸層提供的服務 141
6.1.2 無連接服務和面向連接服務
的實現 142
6.1.3 虛電路子網和數據報子網
的比較 144
6.2 路由算法 145
6.2.1 優(yōu)化原則 146
6.2.2 最短路徑路由 147
6.2.3 距離矢量路由 149
6.2.4 鏈路狀態(tài)路由 149
6.2.5 分級路由 150
6.2.6 移動主機的路由 150
6.3 Internet的路由選擇協(xié)議 151
6.3.1 自治系統(tǒng)與路由選擇協(xié)議 151
6.3.2 內部網關協(xié)議RIP 152
6.3.3 內部網關協(xié)議OSPF 153
6.3.4 外部網關協(xié)議EGP 155
6.4 IP地址與子網 158
6.4.1 IP地址 158
6.4.2 子網與子網掩碼 160
6.4.3 無類域間路由選擇法 161
6.5 IP協(xié)議 161
6.5.1 IP協(xié)議的特點 162
6.5.2 IP數據報的格式 162
6.5.3 IP數據報的分片與組裝 164
6.5.4 IP數據報路由選項 165
6.6 ARP與RARP 165
6.6.1 地址解析 165
6.6.2 IP地址與物理地址的映射 166
6.6.3 反向地址解析協(xié)議 167
6.7 路由器與第三層交換設備 167
6.7.1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168
6.7.2 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68
6.7.3 路由器的結構 169
6.7.4 路由器與第三層交換機 170
6.8 Internet控制報文協(xié)議 171
6.8.1 ICMP機制 171
6.8.2 ICMP報文格式 172
6.9 IPv6技術 174
6.10 思考與練習 175
第7章 傳輸層和應用層 177
7.1 傳輸服務 177
7.2 傳輸層的基本功能 178
7.2.1 傳輸層端-端通信的概念 178
7.2.2 網絡服務與服務質量 180
7.3 Internet傳輸協(xié)議UDP 181
7.4 Internet傳輸協(xié)議TCP 182
7.4.1 TCP協(xié)議的主要特點 182
7.4.2 TCP報文格式 182
7.4.3 TCP的端口號分配 184
7.5 應用層 185
7.5.1 主要的應用層協(xié)議 185
7.5.2 TCP/IP協(xié)議簇及協(xié)議
之間的關系 185
7.6 域名系統(tǒng) 187
7.6.1 域名系統(tǒng)概述 187
7.6.2 Internet的域名結構 188
7.6.3 域名解析 189
7.7 電子郵件服務 191
7.7.1 電子郵件系統(tǒng)原理 191
7.7.2 電子郵件的格式 192
7.7.3 簡單郵件傳送協(xié)議 193
7.7.4 多用途因特網郵件擴展 194
7.8 文件傳輸服務 197
7.8.1 文件傳輸的概念 197
7.8.2 文件傳輸的工作過程 198
7.8.3 匿名FTP服務 199
7.9 WWW服務 199
7.9.1 WWW服務概述 199
7.9.2 資源定位器 201
7.9.3 超文本傳輸協(xié)議 201
7.9.4 超文本標記語言 203
7.10 思考與練習 207
第8章 局域網基礎 209
8.1 局域網概述 209
8.2 局域網拓撲結構 210
8.2.1 拓撲結構 210
8.2.2 常見的局域網拓撲結構 211
8.3 局域網的類型 214
8.3.1 以太網 214
8.3.2 FDDI網絡 215
8.3.3 ATM網絡 216
8.3.4 其他局域網 217
8.4 以太網的分類 217
8.4.1 標準以太網 217
8.4.2 百兆位以太網 219
8.4.3 千兆位以太網 220
8.4.4 萬兆位以太網 221
8.5 局域網技術 223
8.5.1 帶寬 223
8.5.2 無線通信介質 224
8.5.3 局域網的工作模式 226
8.5.4 網絡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227
8.6 思考與練習 231
第9章 局域網硬件設備與連接 232
9.1 安裝網卡 232
9.1.1 網卡概述 232
9.1.2 安裝網卡硬件 234
9.1.3 連接網線 235
9.1.4 安裝網卡驅動 237
9.2 認識網線 239
9.2.1 同軸電纜 239
9.2.2 雙絞線 240
9.2.3 光纖 242
9.2.4 無線通信介質 243
9.3 集線器 244
9.3.1 集線器工作原理 244
9.3.2 集線器的分類 245
9.3.3 安裝集線器 247
9.3.4 選用適當的集線器 247
9.4 交換機 248
9.4.1 交換機的特點 248
9.4.2 交換機的分類 249
9.4.3 交換機和集線器的區(qū)別 249
9.5 路由器 250
9.6 使用集線器/交換機組建局域網 250
9.7 思考與練習 252
第10章 設置對等網 254
10.1 對等網概述 254
10.1.1 對等網的結構 254
10.1.2 組建原則 255
10.2 設置對等網 256
10.2.1 設置IP地址和子網
掩碼 256
10.2.2 設置計算機標識 259
10.3 使用網絡測試命令 260
10.3.1 ping命令 260
10.3.2 IPConfig命令 262
10.3.3 NET VIEW命令 264
10.4 雙機互聯方案 265
10.4.1 使用雙絞線連接 265
10.4.2 USB雙機直連 268
10.4.3 三機四網卡聯機 268
10.5 思考與練習 269
第11章 設置C/S局域網 271
11.1 C/S局域網概述 271
11.2 安裝Windows Server 2003 273
11.2.1 準備工作 273
11.2.2 簡要安裝過程 274
11.3 C/S局域網中的重要概念 278
11.3.1 活動目錄與域 278
11.3.2 組與工作組 280
11.3.3 服務器在網絡中的角色 282
11.4 配置Windows Server 2003
服務器 282
11.4.1 安裝活動目錄服務 282
11.4.2 配置DNS服務器 287
11.4.3 配置DHCP服務器 292
11.5 配置Windows XP客戶機 296
11.6 創(chuàng)建用戶賬戶 297
11.6.1 Active Directory的管理
工具 297
11.6.2 用戶和計算機賬戶 298
11.6.3 創(chuàng)建用戶賬戶 299
11.7 Windows XP客戶機登錄域 301
11.8 思考與練習 302
第12章 廣域網技術概述 304
12.1 低速廣域網 304
12.1.1 公共電話交換網 304
12.1.2 綜合業(yè)務數字網 305
12.1.3 X.25分組交換網 306
12.2 高速廣域網 307
12.2.1 幀中繼網 307
12.2.2 ATM網 309
12.2.3 同步光纖網 311
12.3 無線廣域網 313
12.3.1 蜂窩技術的發(fā)展概況 313
12.3.2 公用分組無線服務 314
12.3.3 移動通信 315
12.3.4 個人通信業(yè)務與個人通
信網 319
12.3.5 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 320
12.4 思考與練習 326
第13章 網絡維護與安全 328
13.1 網絡維護 328
13.2 病毒防護 330
13.2.1 病毒定義及其特點 330
13.2.2 病毒的分類 332
13.2.3 病毒的破壞行為 333
13.2.4 宏病毒與蠕蟲 334
13.2.5 日常防病毒措施 337
13.2.6 流行殺毒軟件 338
13.2.7 使用瑞星 340
13.3 防范黑客 342
13.3.1 黑客與特洛伊木馬 343
13.3.2 感染木馬后的癥狀 344
13.3.3 防范黑客措施 346
13.3.4 黑客攻擊常見方法 347
13.3.5 防范黑客攻擊 348
13.4 防火墻 350
13.4.1 防火墻的功能 351
13.4.2 防火墻的特點 352
13.4.3 防火墻的類型 352
13.5 網絡故障分析與排除 354
13.5.1 故障分析 355
13.5.2 網卡故障 355
13.5.3 集線器故障 357
13.5.4 雙絞線故障 358
13.5.5 軟件故障 359
13.6 思考與練習 360
第14章 組建校園網實例 361
14.1 校園網介紹 361
14.2 校園網設計 362
14.2.1 總體設計原則 362
14.2.2 項目概述 362
14.2.3 設計目標 363
14.2.4 系統(tǒng)平臺的選擇 364
14.2.5 網絡系統(tǒng)設計 366
14.2.6 信息服務系統(tǒng)描述 368
14.3 綜合布線系統(tǒng) 369
14.3.1 綜合布線的發(fā)展過程 369
14.3.2 綜合布線的特點 370
14.3.3 綜合布線系統(tǒng)簡介 371
14.3.4 光纜傳輸系統(tǒng) 374
14.3.5 電源、防護及接地 375
14.3.6 安裝工藝要求 376
14.4 網絡故障的排除方法 377
附錄 思考與練習答案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