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召公日:“防1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2而漬3,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4之使導5,為民者宣6之使言?!薄吨鼙炯o》完全讀懂名句1 防:在這里是治理而非提防的意思。2 壅:堵塞不通。3 潰:指大水沖破堤岸,四處奔流。4 決:指疏通水道。5 導:疏導。6 宣:宣泄,表達。昭公說:“防堵民眾的言論,比防堵水更為嚴重。渠道若是堵塞不通,讓大水沖破了堤岸,必定會給眾人帶來災害。民意也是如此。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引導水流,治理人民的人要疏通管道,讓人民能夠發(fā)言表達意見。名句的故事周厲王暴虐且奢侈,國人有很多怨言,厲王不高興,就派一位衛(wèi)國的巫者負責監(jiān)視詆毀他的人,凡被檢舉者就殺掉。于是批評的人少了,但四方不服,諸侯不再入朝,厲王卻更加緊控制言論,造成國人不敢互相談話,走在路上只敢以目示意。厲王為此沾沾自喜,對輔政大臣召公說:“我已經消弭雜音了,現(xiàn)在沒有人敢再批評我的施政。”召公說:“那只是堵住批評者的嘴巴而已??!防堵民眾的言論,比防堵水更為嚴重,水如果壅塞而潰決,一定會造成很大的傷亡,民意也一樣。所以,治水要疏導讓它流暢,治民要讓言論有宣泄的空間。……人民心中有意見而發(fā)出聲音,其中有好的就采納施行,如果塞住人民的嘴巴,還有多少人會心向著天子呢?”厲王聽不進這番話,于是國內沒人敢出聲批評。三年后,叛亂四起,厲王出國逃亡,由召公與周公執(zhí)政,號稱“共和”,十四年后,厲王死在國外,召公與周公還政于太子周宣王。歷久彌新說名句自大禹治水以后,疏導重于筑堤防已成為至理,自周召公以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成為至理名言。春秋時,鄭國的知識分子經常聚集在鄉(xiāng)校評論時政,有人建議執(zhí)政大夫子產廢掉鄉(xiāng)校,子產說:“干嗎廢鄉(xiāng)校?那些意見當中,人們喜歡的我就施行,人們不喜歡的我就改正,他們好似我的老師??!何必廢掉它呢?我只聽說盡忠為善可以減少怨謗,沒聽說過威權鎮(zhèn)壓可以防絕怨言,好比治理河川,若堤防潰決,必定造成重大傷害,想救都來不及,不如開個小口使它流通,更不如我聽到批評后對癥下藥。”后世能體會這句名言的明君賢相固然不乏,但是聞過則怒、箝制言論的昏君權臣更不在少,國之興衰就在這個“防”字的體認上了。名句可以這樣用如果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暴雨造成了水患,而主管機關或主事首長卻不接受輿論的批評,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問他:“防治水患固然是當務之急,但是利用天災來要求輿論停止批評,難道不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嗎?”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