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制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大家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就此進行了探索,但總免不了會混進一些物質,而且每次測量都顯示了不同的數據。后來他們反思:研究這一問題的目的,無非是要讓鍺能制造出更好的晶體管。為何一定要將問題陷在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這一點呢?于是,他們去掉原來的前提,另辟蹊徑,即有意地一點一點添加雜質,看它究競能制造出怎樣的鍺晶體來。結果在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一種最理想的晶體產生了。此項發(fā)明一舉轟動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別獲得諾貝爾獎和民間諾貝爾獎。面對問題,人們常有的第一感覺,就是巴不得立即找到好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未可厚非,但是,如果連自己真正面對的問題是什么,自己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將獲得什么都無法確定或是沒有想清楚,那無疑是操之過急了。最初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犯的錯誤,就是將問題的根本界定錯了,他們所要解決的是制造出更好的晶體管,但是由于當時大家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所以許多人都將問題解決的目的轉移了。幸好最終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把原先限制自己的錯誤前提去掉,才有了之后的創(chuàng)造和成就。有的放矢,有了目的才能產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所有的研究和解決問題,首先是從界定問題開始的。面對問題同樣如此。當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并不急于去著手解決而應當告訴自己:我為什么去解決這個問題?我渴望獲得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么?當有了答案之后,解決問題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P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