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文學詩歌詞曲賦外國作品中國印度詩學比較

中國印度詩學比較

中國印度詩學比較

定 價:¥66.00

作 者: 郁龍余
出版社: 昆侖出版社
叢編項: 東方文化集成
標 簽: 詩歌詞曲

ISBN: 9787800408618 出版時間: 2006-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59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從詩學發(fā)生、詩學家身份、詩學闡釋方法、詩學傳播形式、審美思維、味論詩學、莊嚴(修辭)論詩學、韻論詩學、藝術詩學、經(jīng)典詩學例析、詩學現(xiàn)代轉型、比較詩學等12個方面,比較中國和印度詩學的異同,分析闡述其生成原因及學理啟示。以中印詩學為比較對象,又時時以西方詩學為參照。視域寬廣,觀點新穎,見地獨到,立論公允,同時具有很強批判性。全書令人耳目一新,滲透出2l世紀中國學術的新氣象。《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從詩學發(fā)生、詩學家身份、詩學闡釋方法、詩學傳播形式、審美思維、味論詩學、莊嚴(修辭)論詩學、韻論詩學、藝術詩學、經(jīng)典詩學例析、詩學現(xiàn)代轉型、比較詩學等12個方面,比較中國和印度詩學的異同,分析闡述其生成原因及學理啟示。以中印詩學為比較對象,又時時以西方詩學為參照。視域寬廣,觀點新穎,見地獨到,立論公允,同時具有很強批判性。

作者簡介

  郁龍余,上海市人,1946年生。1965年畢業(yè)于上海三林中學,同年人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地語專業(yè)學習,1970年畢業(yè)留校任教。1984年調入深圳大學中文系,歷任比較文學研究所長助理,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文學院院長兼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現(xiàn)為深圳大學留學生教學部主任、深圳大學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基地)副主任、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印度文學和文化、中印文學、中印詩學比較研究。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著有《中國印度文學比較》、《泰戈爾文學作品研究》(合著)、《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中國印度詩學比較》,主編《東方文學史》、《中印文學關系源流》、《中國印度文學比較論文選》、《中西文化異同論》等,另有學術論文40余篇、印度譯作30多萬字。其他作者簡況,

圖書目錄

《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
《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緒論
第一章 中印詩學發(fā)生
一、中印詩歌與詩學的發(fā)生
(一)中國詩歌與詩學的發(fā)生
(二)印度詩歌與詩學的發(fā)生
二、中印詩學發(fā)生論分析
(一)中印詩學發(fā)生的社會現(xiàn)實
(二)中印詩學發(fā)生論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 中印詩學家身份
一、世界詩國與詩人地位
(一)中國印度為世界詩國
(二)中印詩人地位崇高
二、中印詩學家身份
(一)中印詩人與詩學家關系
(二)中印詩學家身份比較
(三)中印詩學家作風
第三章 中印詩學闡釋方法
一、中國詩學闡釋方法
(一)直覺體悟:風格獨具的方法
(二)解喻結合:常用常新的方法
(三)立象盡意:以~釋多的方法
二、印度詩學闡釋方法
(一)神諭天啟:千年不變的方法
(二)析例相隨:超邁中西的方法
(三)擬人喻義:梵味十足的方法
三、中印詩學闡釋方法分析
(一)中印詩學闡釋方法形態(tài)
(二)中印詩學闡釋方法成因
第四章 中印詩學傳播形式
一、中國文化傳播形式
(一)漢字:中華神秘符碼
(二)典籍:華夏文化寶庫
(三)學校:主流文化工廠
(四)樂舞:不謝幕的舞臺
(五)圖像:凝固的詩樂舞
二、印度文化傳播形式
(一)印度的語言與文字
(二)古印度文化傳播形式
(三)佛教與印度文化傳播
(四)印度不重文字的內(nèi)因
三、中印詩學傳播形式
(一)文字至上和中國詩學傳播
(二)口耳相傳與印度詩學傳播
(三)中印詩學傳播形式分析
第五章 中印審美思維
一、中印味覺思維
(一)中印審美與味覺息維
(二)中印西味覺思維比較
二、中印神話思維
(一)中印神話略說
(二)中印神話思維比較
第六章 中印昧論詩學
一、中印味論詩學源流
(一)中國味論詩學歷程
(二)印度味論詩學軌跡
二、中印昧論詩學比較
(一)中印味論詩學之同
(二)中印味論詩學之異
第七章 中印韻論詩學
一、中印韻論詩學述要
(一)言不盡意與暗示義
(二)“情”、“味”與“韻”
二、中印韻論詩學分析
(一)中印韻論詩學之同
(二)中印韻論詩學之異
第八章 中印莊嚴(修辭)論詩學
一、中印修辭論模式
(一)莊嚴論:印度詩學的高峰
(二)中國修辭論如百川匯聚
(三)文體演變與中印修辭論
二、中印莊嚴(修辭)論比較
(一)中印修辭論之語言觀
(二)中印修辭論之文質觀
(三)中印修辭論之風格論
(四)中印修辭論之審美意境
(五)中印修辭論之修辭手法
第九章 中印藝術詩學
一、中印藝術的文化精神
(一)藝以載道:中國藝術與人倫道德
(二)藝以載教:印度藝術與宗教哲學
二、中印藝術形神論
(一)不似而似:中國藝術的美學理念
(二)似而不似:印度藝術的美學追求
三、中印詩畫觀
(一)融畫入詩:中國詩歌的繪畫性
(二)以畫敘詩:印度繪畫的文學性
第十章 中印經(jīng)典詩學例析
一、《文心》與《舞論》產(chǎn)生背景
(一)華梵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經(jīng)注時代與學術空間
二、劉勰與婆羅多的寫作動機
(一)入士:劉勰的寫作出發(fā)點
(二)旺戲:婆羅多的寫作初衷
三、情志論與情味論
(一)從言志、緣情到情志
(二)味、味論派與味論詩學
四、《文心》與《舞論》比較及意義
(一)正確認識三大詩學體系
(二)《文心雕龍》再評價
第十一章 中印詩學現(xiàn)代轉型
一、王國維、泰戈爾與外國詩學
(一)王國維與日本詩學中介
(二)《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
(三)泰戈爾與中國文學
(四)泰戈爾與西方詩學
二、“境界”說與“古雅”說
(一)推陳出新的境界說
(二)以華釋西的古雅說
三、梵我合一與味論詩學
(一)梵我合一的詩學新解
(二)味論詩學的新發(fā)展
第十二章 中印比較詩學
一、中印比較詩學之路
(一)中國比較詩學簡況
(二)印度比較詩學述要
二、中印比較詩學啟示
(一)比較詩學的名與實
(二)名實之爭引起的思考
(三)文化交流與比較詩學
附錄:印漢專名/術語對照表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