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據通信網絡協(xié)議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教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教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教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定 價:¥28.00

作 者: 張堯學、郭國強、王曉春、趙艷標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302136309 出版時間: 2006-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 326 字數:  

內容簡介

  《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教程(第2版)》是在2000年第1版的基礎上改編而成。重點介紹以Internet為背景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軟硬件核心技術與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全書共分六篇18章,按以下幾個方面組織:第1章簡介一般概貌;第2章和第3章為第一篇,介紹計算機網絡的通信原理;第4章至第8章為第二篇,介紹計算機局域網、計算機廣域網技術和寬帶接入網絡技術的基本原理、體系結構;第9章和第10章為第三篇,講述網絡互連技術,包括TCP/IP協(xié)議以及網絡互連基本原理與方法;第四篇包括第11章和第12章兩章介紹網絡協(xié)議工程的數學基礎與網絡協(xié)議開發(fā)過程;第五篇是網絡管理與應用篇,由第13 章至第15章組成,主要介紹Internet的網管方法、原理以及網絡安全等;第六篇由第16章至第18章組成,介紹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與Internet的主要發(fā)展方向與動態(tài),包括下一代IP協(xié)議IPv6、服務質量(QoS)控制技術、區(qū)分服務、多標簽協(xié)議、移動Internet技術與主動式網絡、網格和傳感器網絡。《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教程(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材,也可供從事計算機網絡及其應用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計算機網絡與Internet教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1.1為什么要學習計算機網絡1
1.2計算機網絡及組成3
1.3計算機網絡發(fā)展簡史5
1.4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和功能7
1.4.1計算機網絡分類7
1.4.2計算機網絡的功能8
1.5本書的構成8
練習與思考9
第一篇數據通信基礎
第2章傳輸介質13
2.1簡介13
2.2雙絞線13
2.3同軸電纜14
2.4光纖15
2.5無線傳輸17
練習與思考18
第3章傳輸技術19
3.1簡介19
3.2信道帶寬與傳輸延遲19
3.2.1信道19
3.2.2信道帶寬19
3.3信道容量與信道復用21
3.3.1信道容量21
3.3.2信道復用22
3.4異步通信與基帶傳輸27
3.4.1異步通信27
3.4.2傳輸信號的編碼方式27
3.4.3基帶傳輸29
3.5遠距離通信與載波傳輸30
3.6有關傳輸介質的幾種常用標準31
3.6.1有關機械特性的標準31
3.6.2有關電氣特性的標準31
3.6.3有關功能特性的標準32
3.6.4有關規(guī)程特性的標準33
練習與思考33
第二篇局域網與分組交換技術
第4章網絡體系結構和基本概念37
4.1簡介37
4.2計算機網絡協(xié)議37
4.3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39
4.4ISO/OSI網絡體系結構40
4.5Internet網絡體系結構43
4.6幀與分組的概念45
4.6.1分組45
4.6.2幀47
4.7誤差檢測與控制47
4.7.1校驗和(checksum)方式48
4.7.2循環(huán)碼CRC檢測方式(cyclic redundancy checks)48
4.7.3差錯控制方式49
4.8地址50
4.8.1用戶地址、網絡層地址與物理地址50
4.8.2物理地址的配置和作用51
4.9服務模式52
4.10網絡協(xié)議與操作系統(tǒng)54
4.11網絡性能54
4.11.1網絡性能參數54
4.11.2性能參數之間的關系55
4.11.3幾種性能評價用排隊模型56
練習與思考56
第5章網絡拓撲結構與訪問控制58
5.1簡介58
5.2幾種常見的局域網拓撲結構58
5.2.1點到點直接連接方式58
5.2.2總線結構59
5.2.3環(huán)形結構60
5.2.4星形結構61
5.3ALOHA訪問控制方式62
5.4總線形局域網訪問控制方式64
5.4.1CSMA方式64
5.4.2CSMA/CD方式65
5.5環(huán)網訪問控制方式66
5.5.1令牌環(huán)(token ring)訪問控制方式6
5.5.2FDDI訪問控制方式66
5.6星形結構訪問控制方式67
練習與思考68
第6章局域網技術69
6.1局域網的基本概念69
6.2局域網的參考模型70
6.3局域網地址72
6.4IEEE 802.272
6.4.1LLC層的服務訪問點SAP72
6.4.2LLC層所提供的服務73
6.4.3LLC幀的結構74
6.5IEEE 802.3:以太網76
6.5.1802.3局域網的組成76
6.5.2802.3以太網的體系結構77
6.5.3沖突退避算法79
6.6IEEE 802.5:令牌環(huán)79
6.6.1令牌環(huán)MAC幀格式79
6.6.2令牌環(huán)的維護81
6.7FDDI82
6.7.1FDDI概述82
6.7.2FDDI的物理層84
6.7.3FDDI的MAC層85
6.7.4FDDI的SMT86
6.8虛擬局域網87
6.8.1交換局域網87
6.8.2VLAN的定義88
6.8.3VLAN的應用90
6.9無線局域網91
6.9.1無線局域網的特點91
6.9.2無線局域網分類91
6.9.3無線網絡物理層92
6.9.4802.11幀結構96
6.10千兆位以太網97
6.10.1千兆位以太網體系結構和特點97
6.10.2千兆以太網的物理層協(xié)議98
6.10.3千兆位以太網的MAC子層98
6.11萬兆以太網100
6.11.1萬兆以太網簡介100
練習與思考100
第7章廣域網技術101
7.1概述101
7.2廣域網的參考模型101
7.3廣域網的構成102
7.4廣域網的地址與路由103
7.4.1廣域網中的物理地址103
7.4.2廣域網中分組的轉發(fā)103
7.4.3層次地址和路由的關系104
7.4.4廣域網中的路由104
7.4.5路由表的計算105
7.5X.25106
7.5.1概述106
7.5.2X.25技術基礎106
7.6幀中繼110
7.6.1概述110
7.6.2協(xié)議參考模型和工作原理111
7.6.3網絡組成和用戶接入113
7.7SLIP和PPP113
7.7.1概述113
7.7.2PPP的組成114
7.7.3PPP的工作原理114
7.7.4PPP應用舉例116
練習與思考117
第8章寬帶接入網絡技術118
8.1寬帶接入技術概述118
8.1.1接入網的定義118
8.1.2網絡接入技術及分類118
8.2銅線接入技術119
8.2.1ADSL119
8.2.2VDSL122
8.3光纖接入網絡技術123
8.3.1光纖接入網絡概述123
8.3.2無源光纖網絡接入技術124
8.3.3有源光纖接入技術125
8.3.4FTTX+LAN接入方式126
8.4光纖與同軸電纜混合網絡127
8.4.1CATV簡介127
8.4.2HFC(hybridfibercoax)127
8.5寬帶無線接入技術130
8.5.1寬帶無線網絡協(xié)議802.16130
8.5.2本地多點分配業(yè)務LMDS132
練習與思考133
第三篇網絡互連技術
第9章TCP/IP137
9.1簡介137
9.2IP報文格式137
9.3IP地址140
9.3.1IP地址的分類和表示140
9.3.2子網和掩碼141
9.3.3廣播地址和組播地址142
9.3.4回送地址143
9.3.5專用地址與網絡地址轉換NAT143
9.3.6無分類編址CIDR143
9.4地址解析協(xié)議ARP與反向地址解析協(xié)議RARP144
9.4.1地址解析協(xié)議ARP144
9.4.2反向地址解析協(xié)議RARP145
9.5IP路由表146
9.5.1路由表的構成146
9.5.2路由表的搜索147
9.6IP報文轉發(fā)過程148
9.7數據包的分段和重組148
9.8ICMP協(xié)議150
9.8.1ICMP報文分類150
9.8.2ICMP差錯報文150
9.8.3ICMP控制報文152
9.8.4請求/應答報文153
9.9組播和IGMP協(xié)議154
9.10TCP協(xié)議155
9.10.1TCP協(xié)議功能概述155
9.10.2接口和套接字156
9.10.3TCP包頭157
9.10.4TCP連接管理159
9.10.5TCP協(xié)議狀態(tài)轉換過程160
9.10.6數據傳輸162
9.11UDP協(xié)議162
9.12基于套接字的網絡互聯通信163
9.12.1套接字及接口163
9.12.2基于WinSock的通信程序編寫方法167
練習與思考171
第10章網絡互連173
10.1簡介173
10.2網橋技術174
10.2.1透明網橋175
10.2.2源選徑網橋177
10.2.3遠程網橋178
10.2.4比較和總結178
10.3路由器和路由協(xié)議179
10.4RIP180
10.4.1RIP包格式180
10.4.2RIP協(xié)議的工作過程181
10.4.3RIP協(xié)議的無限計數問題183
10.5開放最短路徑優(yōu)先協(xié)議OSPF183
10.5.1OSPF概述183
10.5.2網絡拓撲數據庫184
10.5.3網絡層次結構的劃分185
10.5.4鏈路狀態(tài)公告和毗鄰關系186
10.5.5OSPF協(xié)議報文及其工作過程187
10.5.6路由表的計算188
10.6邊界網關協(xié)議:BGP4188
10.7組播路由191
練習與思考192
第四篇網絡協(xié)議工程
第11章協(xié)議工程的數學基礎197
11.1簡介197
11.2有限狀態(tài)自動機FSM198
11.2.1引言198
11.2.2FSM198
11.2.3通信有限狀態(tài)自動機CFSM200
11.2.4CFSM的簡化201
11.2.5CFSM的執(zhí)行202
11.2.6擴展有限狀態(tài)自動機EFSM203
11.3Petri網204
11.3.1基本概念204
11.3.2Petri網的定義205
11.3.3Petri網的基本性質206
11.3.4Petri網與協(xié)議工程207
11.4抽象數據類型和多元代數207
11.4.1引言207
11.4.2多元代數208
11.4.3等式邏輯211
11.4.4抽象數據類型211
練習與思考212
第12章協(xié)議的開發(fā)過程213
12.1簡介213
12.2協(xié)議工程的研究內容214
12.2.1協(xié)議標準的制訂214
12.2.2協(xié)議開發(fā)214
12.3協(xié)議開發(fā)模式與工具218
12.4協(xié)議綜合技術219
12.4.1協(xié)議邏輯錯誤219
12.4.2協(xié)議綜合方法分類220
12.4.3面向服務的協(xié)議綜合法220
12.4.4面向邏輯的協(xié)議綜合設計法221
12.5協(xié)議形式描述技術222
12.5.1什么是協(xié)議形式描述222
12.5.2形式描述語言222
12.6協(xié)議驗證222
12.7協(xié)議實現225
12.7.1面向實現的協(xié)議形式描述225
12.7.2協(xié)議實現的基本方法226
12.8協(xié)議一致性測試227
練習與思考229
第五篇網絡管理與應用
第13章網絡管理233
13.1簡介233
13.2基本概念234
13.2.1SNMP管理模型234
13.2.2網管代理235
13.2.3網絡管理站236
13.2.4SNMP網管協(xié)議236
13.3管理對象的描述237
13.3.1模塊237
13.3.2對象類型和對象值238
13.3.3對象識別符239
13.4SMI與MIB240
13.5SNMP工作機制243
13.5.1SNMP的訪問控制243
13.5.2對象實例的搜索244
13.5.3SNMP協(xié)議機制244
練習與思考245
第14章網絡安全247
14.1簡介247
14.2網絡安全的層次劃分247
14.3訪問控制與口令250
14.4防火墻與監(jiān)督工具250
14.4.1防火墻250
14.4.2監(jiān)督工具251
14.5應用網關與代理服務器252
14.6密碼技術252
14.6.1密碼技術概述252
14.6.2DES算法253
14.6.3RSA公開密鑰算法254
14.7認證與數字簽名255
14.8IP協(xié)議加密與網絡安全信息256
練習與思考257
第六篇計算機網絡發(fā)展新技術
第15章IPv6261
15.1簡介261
15.2IPv6的技術要求262
15.3IPv6的基本規(guī)范263
15.3.1IPv6與IPv4的主要區(qū)別263
15.3.2IPv6的報文頭264
15.4IPv6的地址結構265
15.4.1IPv6地址的表現形式與標識符266
15.4.2IPv6的單一通信地址268
15.4.3選播通信地址269
15.4.4組通信地址270
15.5IPv6的開發(fā)界面270
15.6IPv6的主要研究課題271
15.6.1域名服務器DNSv6271
15.6.2IPv6路由器272
15.6.3IPv6的平滑過渡272
練習與思考273
第16章網絡服務質量274
16.1簡介274
16.2服務質量QoS275
16.2.1QoS的一般描述275
16.2.2OSI參考模型中的QoS定義276
16.2.3CCITT(ITU)的QoS定義277
16.2.4IETF的QoS定義278
16.3Internet集成服務279
16.3.1集成服務模型279
16.3.2服務類型279
16.3.3資源共享要求與服務范圍280
16.3.4QoS控制的實現框架281
16.4區(qū)分服務282
16.4.1PHB282
16.4.2DS字段定義282
16.4.3DS域模型283
16.5多協(xié)議標記交換MPLS284
16.5.1MPLS的基本原理284
16.5.2標記分發(fā)協(xié)議286
16.5.3MPLS技術的應用286
練習與思考287
第17章計算機網絡發(fā)展趨勢288
17.1簡介288
17.2網格技術289
17.2.1網格定義、分類與特點289
17.2.2網格系統(tǒng)組成290
17.2.3網格研究與應用292
17.3P2P技術293
17.3.1概述293
17.3.2P2P網絡分類293
17.4無線傳感器網絡295
17.4.1概述295
17.4.2無線傳感器網絡295
17.4.3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主要技術296
17.5主動式網絡297
17.6端系統(tǒng)299
17.6.1NC的出現299
17.6.2PDA與移動設備300
17.6.3影響PDA產品發(fā)展的關鍵因素300
17.6.4其他接入設備301
17.7移動通信301
17.7.1簡介301
17.7.2動態(tài)主機配置協(xié)議DHCP302
17.7.3虛擬IP地址304
17.8網絡服務器技術與主動服務306
練習與思考306
附錄AInternet協(xié)議標準308
參考文獻321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