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末年,國門洞開,受西學東漸的影響,有志之士紛紛倡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當時擔任直隸省提學使的盧靖先生向光緒皇帝奏請,倡建直隸省圖書館,獲準建館,并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建成。直隸省圖書館便是天津圖書館的前身。建館伊始,滿漢官吏紛紛捐獻自己的藏書,由此奠定了本館藏書基礎。以后通過捐贈、撥交和采購等多條渠道,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館藏圖書總數達到了300余萬冊,以藏書宏富和影響,躋身全國十大圖書館之列。豐富的館藏文獻,為我們參加《清史·圖錄》項目提供了前提條件。我們?yōu)椤肚迨贰D錄》數據庫項目提供了有關清史圖片資料近7000幅,包括多個門類,而輿圖類的特點最為鮮明,所以,本次我們選錄輿圖作為《圖錄叢刊》的首批圖書予以出版。本書收錄水道圖和古跡圖等兩大類圖籍,其中包括《治河全書》、《山東省黃河圖說》、《山東黃河全圖》、《山東黃河簡明全圖》、《水道提綱》、《保定府屬河圖》、《冀趙深定易五直隸州屬河圖》、《正定府屬河圖》等水道圖8種,《大沽炮臺圖》、《圣駕回鸞行宮圖》、《文登威海等地古跡圖說》等古跡圖3種.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水利是其重要的制約因素?!吨魏尤珪肥珍浟舜罅康乃麍D像,具有重要的價值。該書是康熙四十二年張鵬翮在河道總督任上時,將皇帝巡視河工之上諭、歷任河道總督治理京杭運河、黃河、淮河及諸泉的奏章等纂輯而成。書中繪制了諸河諸泉之圖甚多,共有24種,均為彩繪本,主要是《運河全圖》、《黃河全圖》、《淮河全圖》、《衛(wèi)河圖》、《下河圖》、《五水濟運圖》以及山東諸縣的各泉圖。各圖繪制十分寫實,于各個河段的險工描繪細膩,其中有不同形式的閘、壩,諸如滾水壩、亂石壩、土壩、圓形壩、十字形壩、“竹絡壩”以及磚閘與板閘等水利工程,并且記錄沿線各地水道水域變遷,同時還真實地繪制了各河道沿岸城郭形制、名勝古跡,是研究京杭運河、黃河和淮河等治理情況以及城池發(fā)展的重要文獻。而《水道提綱》之水道圖,則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齊召南編著的有“清代水經”之稱的《水道提綱》的附圖?!端捞峋V》共28卷,洋洋約67萬字,但各家圖書館現(xiàn)存的版本均不見圖像,所以其價值非常之大。從這部《水道提綱》的書衣上書簽所題“齊大宗伯水道□□”,可以推知即為齊召元所撰,齊召元曾任禮部侍郎,故而后人可以如此題寫書名。該書詳細繪制了各水道流匯情形,應是在齊召元參與皇朝輿地測量的基礎上所繪,因而其準確性不可質疑。此外,關于水利圖,還有清后期黃河諸圖以及直隸各府州縣圖。關于黃河治理更是歷代治河之重心,圖上以文字記錄某處漫口與合龍的具體時間、河兵駐防情況等,對于研究黃河史具有重要的意義。而直隸各圖按照分縣的原則繪制境內水系,非常詳盡,形式基本一致。各河圖對每個州、縣河道繪制都很詳細,在重要的河工地段以紅簽標注各處筑堤建橋,挑寬分流等各種情形,是當時詳盡的治水記錄。清朝直隸水利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直隸三種輿圖很有價值。而且,這三種水道圖的還有交叉重復部分可以互相比勘。關于古跡圖,主要是彩繪本《圣駕回鑾行宮圖》、彩繪本《文登威海等地古跡圖說》、清后期鄭介成繪《大沽炮臺圖》?!妒ヱ{回鑾行宮圖》繪制了皇帝從關外奉天寧遠州向西行,至通州境界止回鑾京師的各行宮,共經12站,于每站開始首頁之右上角,以明黃綾題圣駕回鑾第幾站至行宮多少里駐蹕等字,每站駐蹕一個行宮或一個大營。按其裝幀形式,可以推斷此圖基本是皇宮之物流散外傳的,應為當時的進呈孤本,其價值更為凸顯。彩繪本《文登威海等地古跡圖說》,以圖說的形式,詳細描繪、記載了文登八景和威海八景。舉凡名勝古跡,村名道里,一一詳明。尤其是以當時的社會基層組織“都”為單位,圖說進一步記載各村保甲數量情況,諸如多少村多少甲多少牌多少戶多少口等,表現(xiàn)深度到達社會最基層的細胞,超乎一地古跡指南的初宗,等同于詳盡的鄉(xiāng)村行政圖與人口統(tǒng)計表,所以,其意義已超出輿圖的原始功能,并且成為研究社會史重要的資料。清后期鄭介成彩繪《大沽炮臺圖》,按圖的背面收藏者吳宜常的題識文曰:“大沽炮臺庚子聯(lián)軍入寇為平毀。此圖蓋建筑之初奏呈圖樣。民國以來,由清廷散遺,余得之于宣內小市?;貞浉雍?,此炮臺被外人威劫,不能重建,深為國恥,存此可作我國歷史一大紀念。己巳秋吳宜常識于燕寓”;并從此圖正面左下角所題“臣鄭介成恭繪”,可以確認此圖確是當時進呈本。圖中詳細繪制了各炮臺與營堡設置,可以明晰當時炮臺建制之完備,對于研究軍事史具有重要價值。而對比庚子之亂后大沽炮臺的殘垣斷壁,也可以想見當時戰(zhàn)斗之慘烈。以上各圖除了重要的歷史價值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每幅彩圖,都以工筆繪制,宛如一幅畫卷,另觀者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