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第一個文化遺產日的到來,“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系列叢書”的首卷《赫哲族風俗畫》即將付印,我們如釋重負,不僅思緒萬千。首次見到尤永貴老人的畫,是1988年夏,在省文聯(lián)會議室,省民協(xié)秘書長欒文海邀請時任省美術館副館長的我參加由他組織的民間藝術品評選,“琳瑯滿目”的剪紙、刺繡、根藝、農民畫作品擺滿一屋,而近百幅表現(xiàn)赫哲生活的風俗畫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我。畫面表現(xiàn)了冬季狩獵、叉魚、食魚、穿魚皮衣、婚俗和葬禮等獨特的生活習俗,其造型布局敦厚、率性,用鉛筆勾勒、敷以水粉淡彩,心手合一、即興涂畫,似無“透視”,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你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正如一位朋友說的:如果把他的畫作單幅拿出來欣賞,或許沒有太大的感覺,但當把幾十幅畫作連貫起來擺在你面前時,給人的震憾力是非常強烈的。應當說我當時就有如此的感受,至今難以忘懷。經介紹得知,這些作品,是經省文聯(lián)黨組批專項資金,委派欒文海、黃任遠、豐收同志,親至街津口漁村收集的近百幅尤老的赫哲族風俗畫。應當說,當時的“搶救”價值非凡!功德無量。歲月荏苒,我再次見到這批畫是在13年后,省文聯(lián)黨組委派我從省美協(xié)調任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秘書長崗位,已是2001年末。在辦公室角落一堆展品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卷用報紙包裹的畫軸,我心中一動,打開一看,正是那近百幅的赫哲族風俗畫,我驚呼“這是‘國寶’!必須珍藏!”立即將畫全部存入保險柜中。后來得知,尤老已于1997年86歲高齡病逝,這批畫成為老人絕筆遺作!這些赫哲老人以心血和夢臆留下的珍貴、巨大的藝術財富,循沿歷史,體認、發(fā)掘和重現(xiàn)赫哲民族風習,是一部赫哲族群歷史形象的“活化石”。它是文字史不可替代的。它超越了歷史,彌補了照相技術已不可能復制赫哲歷史生活情狀的缺憾。今天,能得以重現(xiàn)我的面前,潛意識告知我,是一種無形的責任!要讓它走出民間邁向藝術殿堂,給予歷史的定位,向人們展示和陳列。隨著全國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工程的啟動和展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挖掘,《赫哲族風俗畫》多次亮相“哈博會”、“文化藝術之冬民間藝術精品展”、“全國藝博會”,引起藝術界、新聞界、文化界的關注和震動了如何將形式多樣、風格不同的民族民間藝術集中整合、統(tǒng)籌規(guī)劃,使它們整體上有個清晰的面貌,具體上又能呈現(xiàn)各自的特點,是我近年來反復思索的問題。當黑龍江流域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研究系列叢書的第一冊《滿族薩滿神話》付梓出版,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人民大會堂展示時,一個新的計劃在我心中萌生。在與藝術界好友的一次聚會上,省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徐曉麗熱情地關注我所研究的新領域:《赫哲族風俗畫》、《金源瓦當藝術》、《魚皮文化藝術》、《樺皮文化藝術》、《薩滿文物藝考》、《滿族剪紙世家》、《黑陶藝術探求》、《金代雕刻掌故》、《北派民間皮影》、《民族服飾藝術》——“黑龍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系列叢書”。在我們共同策劃和曉麗的推動出版計劃的積極努力下,叢書列為黑龍江省出版總社2005年重點選題,并得到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lián)領導的重視,成為重點扶持項目。民間工藝是實用型的,文化叢書是研究型的,使這二者互相借鑒、相得益彰,這是我們努力的出發(fā)點和方向。感謝中國民問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黨組書記白庚勝在百忙中親為叢書作序。本書的出版,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局、省出版總社、省文聯(lián)、省美術出版社的領導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大家的傾心投入下,完整了本書的體例、裝幀和內涵。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值得欣慰的是,我們?yōu)閾尵群捅Wo中國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一件實事,當此卷付印之時,第二冊《金源瓦當藝術》亦編輯完卷,可同期成書,實為民間文藝界一大快事、盛事!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