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更聰明?換個說法,怎樣開發(fā)人的智力?這是教育工作者很難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問題。智力高低,看不見,摸不著,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有人處事有方,有人過目不忘,有人球打得拽,有人歌唱得棒。于是,專家們弄出個多元智力說,意思是說人的活動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人的智力含有多重成分,開發(fā)智力,要根據不同的目標而選定不同的方法。對于基礎教育,高考制度給出了一個霸王標準,成績好成為聰明的符號??墒?,這個用分數(shù)填寫的聰明符號,并不是通行天下的護照。在社會的大舞臺上,許多曾經的成績平平者,后來讓人刮目相看;不少高分學生,畢業(yè)后上摸不到天,下著不了地,別人覺得失望,自己覺得難堪。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掙到讓人羨慕的分數(shù),但將來不一定能成為成功人士。事實上,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更為關鍵。關于聰明,道理說多了令人反感。也許有人會說,要么給個痛快的答案,要么閉嘴少扯談。萬事不能操之過急,平時說給大腦充電只是一種形容,決不可能像給電池充電一樣,通電幾個小時,就可以讓大腦聰明非凡。不妨先看看歷史上的那些天才人物,并沒有哪個天才一出生就能歌善舞,知事明理,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在出名前,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銀行小職員。簡而言之,聰明是一個逐漸走近的過程。誠然,路徑選得對,就會走近聰明,否則,則會走向聰明的反面。怎樣幫助青少年讀者走近聰明7作者抱有這樣的觀念:寫方法類的書決不能玩忽悠,要盡量回避那些聽起來道理做起來不管用的大話,推介的方法要看得懂,用得上。讀者對象確定為青少年,就少不了要談基礎教育。不乏有識之土抨擊基礎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問題,無疑這是對的。但是,反對應試教育不等于反對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說得通俗一點,青少年學生面臨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要學好各科基礎課程。作者在努力回答有關聰明問題的時候,著重點也是從青少年學生的基本任務出發(fā),針對青少年所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尋找對策。找到了出發(fā)點,回答問題時也就有了針對性,就落到了“用得上”的實處。學生要做哪些事情?要巧妙分析,要激活思路,要破解難題,要有解答問題的基本方法,要了解創(chuàng)新的常用途徑,要掌握巧學妙記的多種竅門,如此等等,做好了一些具體的事情,就是實實在在的聰明。又是分析解題之類,走了很大一個圈,不又回到起點了嗎?這里絕非平常所說的教學輔導。平常所說的物理學習方法,可能在化學上就用不上。本書不同,其多種方法側重于“普適性”,側重于給出一根真正的聰明拐杖,抓住這根拐杖,在各個學科中都能夠闖蕩。比如有時面對復雜的符號信息,在分析理解的時候,大腦中沒有頭緒,斬不斷,理還亂。怎么辦7可以采用“簡化表述”法。這種“簡化表述”法,它不局限哪一門學科,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遇到復雜的表述,全都用得上。給人以魚,只飽一餐;授人以漁,終生受益。聰明答案是精神世界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沒有人能完全說出怎樣才能更聰明的答案;但作者深信,聰明的讀者能夠通過一點想到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