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軟件工程及軟件方法學軟件架構設計

軟件架構設計

軟件架構設計

定 價:¥45.00

作 者: 溫昱
出版社: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軟件工程

ISBN: 9787121039461 出版時間: 2007-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0開 頁數(shù): 34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緊緊圍繞“軟件架構設計”這一主題,立足實踐解析了軟件架構的概念、闡述了切實可行的軟件架構設計方法、提供了可操作性極強的完整的架構設計過程。另外,本書從思維方式的突破、面向?qū)ο笤O計、UML建模、過程與管理等關鍵過渡環(huán)節(jié),為廣大程序員的成長提供了切中肯綮的指導。本書可作為計算機軟件專業(yè)本科生、研究生和軟件工程碩士的軟件架構設計教材,也可作為軟件開發(fā)高級培訓、軟件開發(fā)管理培訓的培訓教材,更是第一線高級開發(fā)人員和開發(fā)管理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簡介

  溫昱,資深咨詢顧問,CSAI特聘高級顧問,軟件架構專家,軟件架構思想的傳播者和積極推動者。十年系統(tǒng)規(guī)劃、架構設計和研發(fā)管理經(jīng)驗,在金融、航空、多媒體、網(wǎng)絡管理、中間件平臺等領域負責和參與多個大型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開發(fā)與管理。在《程序員》雜志、IBM DeveloperWorks等媒體發(fā)表了《圖論思想與UML應用》、《敏捷設計從理論到實踐》、《隨需而變的RUP》等文章數(shù)十篇。譯著有《應用框架的設計與實現(xiàn)——NET平臺》等。松耦合空間(www.ou-he.com)網(wǎng)站創(chuàng)辦人。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軟件架構概念與思想篇. 1  
第1章 解析軟件架構概念 3  
1.1 軟件架構概念的分類 3  
1.1.1 組成派 4  
1.1.2 決策派 5  
1.2 軟件架構概念大觀    
1.2.1 Booch. Rumbaugh和Jacobson的定義 5  
1.2.2 Woods的觀點 6  
1.2.3 Garlan和Shaw的定義 6  
1.2.4 Perry和Wolf的定義 6  
1.2.5 Boehm的定義 6  
1.2.6 IEEE的定義 6  
1.2.7 Bass的定義 6  
1.3 軟件架構關注分割與交互 7  
1.4 軟件架構是一系列有層次性的決策 8  
1.5 PM Tool案例:領會軟件架構概念 10  
1.5.1 案例故事 10  
1.5.2 軟件架構概念的體現(xiàn) 12  
1.5.3 重要結論 14  
1.6 總結與強調(diào) 14  
第2章 子系統(tǒng). 框架與架構 15  
2.1 子系統(tǒng)和框架在架構設計中的地位 16  
2.1.1 關注點分離之道 16  
2.1.2 子系統(tǒng)和框架在架構設計中的地位 17  
2.2 子系統(tǒng)與軟件架構 19  
2.2.1 不同粒度的軟件單元 20  
2.2.2 子系統(tǒng)也有架構 21  
2.2.3 子系統(tǒng)不同,28架構不同 21  
2.2.4 不同實踐者眼中的粒度 23  
2.3 框架與軟件架構 23  
2.3.1 框架的概念 23  
2.3.2 架構和框架的區(qū)別 24  
2.3.3 架構和框架的聯(lián)系 25  
2.3.4 框架也有架構 26  
2.4 超越概念:立足實踐理解架構 26  
2.4.1 理解架構 26  
2.4.2 回到實踐 28  
2.5 專題:框架技術 29  
2.5.1 框架vs.類庫 29  
2.5.2 框架的分類 30  
2.5.3 框架的開發(fā)過程 32  
2.5.4 如何實現(xiàn)框架中的擴展點 33  
2.6 總結與強調(diào) 36  
第3章 軟件架構的作用 37  
3.1 充分發(fā)揮軟件架構的作用 37  
3.2 軟件架構對新產(chǎn)品開發(fā)的作用 38  
3.3 軟件架構對軟件產(chǎn)品線開發(fā)的作用 40  
3.4 軟件架構對軟件維護的作用 42  
3.5 軟件架構重構 42  
3.6 總結與強調(diào) 43  
第二部分 軟件架構設計方法與過程篇 45  
第4章 軟件架構視圖 47  
4.1 呼喚軟件架構視圖 47  
4.1.1 辦公室里的爭論 48  
4.1.2 呼喚軟件架構視圖 48  
4.2 軟件架構為誰而設計 49  
4.2.1 為用戶而設計 49  
4.2.2 為客戶而設計 50  
4.2.3 為開發(fā)人員而設計 50  
4.2.4 為管理人員而設計 51  
4.2.5 總結 51  
4.3 引入軟件架構視圖 52  
4.3.1 生活中的“視圖”運用 53  
4.3.2 什么是軟件架構視圖 54  
4.3.3 多組涉眾,65多個視圖 54  
4.4 實踐指南:邏輯架構與物理架構 55  
4.4.1 邏輯架構 56  
4.4.2 物理架構 57  
4.4.3 從邏輯架構和物理架構到設計實現(xiàn) 58  
4.5 設備調(diào)試系統(tǒng)案例:領會邏輯架構和物理架構 59  
4.5.1 設備調(diào)試系統(tǒng)案例簡介 59  
4.5.2 邏輯架構設計 59  
4.5.3 物理架構設計 61  
4.6 總結與強調(diào) 62  
第5章 架構設計的5視圖法 63  
5.1 架構設計的5視圖法 64  
5.2 實踐中的5視圖方法 66  
5.3 辦公室里的爭論:回顧與落實 67  
5.4 案例:再談設備調(diào)試系統(tǒng) 67  
5.4.1 根據(jù)需求決定引入哪些架構視圖 68  
5.4.2 開發(fā)架構設計 68  
5.4.3 運行架構設計 69  
5.5 總結與強調(diào) 71  
第6章 從概念性架構到實際架構 73  
6.1 概念性架構 73  
6.2 實際架構 77  
6.3 從概念性架構到實際架構 78  
6.4 網(wǎng)絡管理系統(tǒng)案例:從分層架構開始 78  
6.4.1 構思:概念性架構設計 78  
6.4.2 深入:實際架構設計 81  
6.5 總結與強調(diào) 82  
第7章 如何進行成功的架構設計 83  
7.1 何謂成功的軟件架構設計 83  
7.2 探究成功架構設計的關鍵要素 84  
7.2.1 是否遺漏了至關重要的非功能需求 84  
7.2.2 能否馴服數(shù)量巨大且頻繁變化的需求 86  
7.2.3 能否從容設計軟件架構的不同方面 86  
7.2.4 是否及早驗證架構方案并做出了調(diào)整 87  
7.3 制定軟件架構設計策略 87  
7.3.1 策略一:全面認識需求 88  
7.3.2 策略二:關鍵需求決定架構 89  
7.3.3 策略三:多視圖探尋架構 89  
7.3.4 策略四:盡早驗證架構 90  
7.4 總結與強調(diào) 90  
第8章 軟件架構要設計到什么程度 93  
8.1 軟件架構要設計到什么程度 94  
8.1.1 分而治之的兩種方式 94  
8.1.2 架構設計與詳細設計 96  
8 .1.3 軟件架構是團隊開發(fā)的基礎 96  
8.1.4 架構設計要進行到什么程度 98  
8.2 高來高去式架構設計的癥狀 98  
8.2.1 缺失重要架構視圖 99  
8.2.2 淺嘗輒止. 不夠深入 100  
8.2.3 名不副實的分層架構 101  
8.3 如何克服高來高去癥 101  
8.4 網(wǎng)絡管理系統(tǒng)案例:如何將架構設計落到實處 102  
8.4.1 網(wǎng)管產(chǎn)品線的概念性架構 102  
8.4.2 識別每一層中的功能模塊 102  
8.4.3 明確各層之間的交互接口 103  
8.4.4 明確各層之間的交互機制 104  
8.4.5 案例小結 105  
8.5 總結與強調(diào) 105  
第9章 軟件架構設計過程 107  
9.1 打造有效的架構設計過程 107  
9.1.1 一般的軟件過程 107  
9.1.2 架構師自己的架構設計過程 109  
9.2 軟件架構設計過程解析 111  
9.2.1 架構設計策略應成為一等公民 111  
9.2.2 架構設計過程中的工作產(chǎn)品 112  
9.3 總結與強調(diào) 114  
第10章 需求分析 115  
10.1 軟件需求基礎 116  
10.1.1 什么是軟件需求 116  
10.1.2 需求捕獲vs.需求分析vs.系統(tǒng)分析 116  
10.1.3 需求捕獲及其工作成果 118  
10.1.4 需求分析及其工作成果 118  
10.1.5 系統(tǒng)分析及其工作成果 119  
10.2 需求分析在軟件過程中所處的位置 120  
10.2.1 概念化階段所做的工作 120  
10.2.2 需求分析所處的位置 122  
10.3 架構師必須掌握的需求知識 123  
10.3.1 軟件需求的類型 123  
10.3.2 各類需求對架構設計的不同影響 .. 127  
10.3.3 超市系統(tǒng)案例:領會需求類型的不同影響 129  
10.3.4 各類需求的“易變更性”不同 130  
10.3.5 質(zhì)量屬性需求與需求折衷 132  
10.4 PM Tool實戰(zhàn):需求分析 135  
10.4.1 上游活動:確定項目愿景 135  
10.4.2 第1步:從業(yè)務目標到特性列表 135  
10.4.3 第2步:從特性列表到用例圖 136  
10.4.4 第3步:從用例圖到用例規(guī)約 138  
10.4.5 需求啟發(fā)與需求驗證 139  
10.4.6 最終成果:《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 140  
10.5 總結與強調(diào) 141  
第11章 專題:用例技術及應用 143  
11.1 用例圖vs.用例簡述vs.用例規(guī)約vs.用例實現(xiàn) 143  
11.2 儲蓄系統(tǒng)案例:需求變化對用例的影響 148  
11.3 用例技術應用指南 150  
11.4 用例與需求捕獲 152  
11.5 用例與需求分析 153  
11.6 用例與《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 154  
11.7 總結與強調(diào) 155  
第12章 領域建模 157  
12.1 領域模型基礎知識 157  
12.1.1 什么是領域模型 158  
12.1.2 領域模型相關的UML圖 158  
12.2 領域建模在軟件過程中所處的位置 159  
12.2.1 領域建模的必要性:從需求分析的兩個典型困難說起 159  
12.2.2 領域建模與需求分析的關系 161  
12.2.3 領域建模所處的位置 162  
12.3 領域模型對軟件架構的重要作用 163  
12.3.1 配置管理工具案例:探索復雜問題. 固化領域知識 163  
12.3.2 人事管理系統(tǒng)案例:決定功能范圍. 影響可擴展性 165  
12.3.3 在線拍賣系統(tǒng)案例:提供交流基礎. 促進有效溝通 168  
12.4 領域模型 vs. 文字說明 170  
12.5 PM Tool實戰(zhàn):建立項目管理的領域模型 171  
12.5.1 領域建模實錄(1) 171  
12.5.2 領域建模實錄(2) 174  
12.6 總結與強調(diào) 176  
第13章 確定對軟件架構關鍵的需求 177  
13.1 虛擬高峰論壇:窮兵黷武還是擇戰(zhàn)而斗 177  
13.1.1 需求是任何促成設計決策的因素 178  
13.1.2 很少有開發(fā)者能奢侈地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需求集 178  
13.1.3 關鍵性的第一步是縮小范圍 178  
13.1.4 要擇戰(zhàn)而斗 178  
13.1.5 功能. 質(zhì)量和商業(yè)需求的某個集合塑造了構架 179  
13.2 關鍵需求決定架構 179  
13.2.1 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179  
13.2.2 關鍵需求決定架構 181  
13.3 確定關鍵需求在軟件過程中所處的位置 182  
13.3.1 對架構關鍵的需求vs.需求優(yōu)先級 182  
13.3.2 關鍵需求對后續(xù)活動的影響 183  
13.4 什么是對軟件架構關鍵的需求 184  
13.4.1 關鍵的功能需求 184  
13.4.2 關鍵的質(zhì)量屬性需求 185  
13.4.3 關鍵的商業(yè)需求 186  
13.5 如何確定對軟件架構關鍵的需求 187  
13.5.1 全面整理需求 188  
13.5.2 分析約束性需求 188  
13.5.3 確定關鍵功能需求 189  
13.5.4 確定關鍵質(zhì)量屬性需求 190  
13.6 PM Tool實戰(zhàn):確定關鍵需求 190  
13.7 總結與強調(diào) 191  
第14章 概念性架構設計 193  
14.1 概念性架構設計的步驟 194  
14.2 魯棒性分析 195  
14.2.1 分析和設計之間的鴻溝 195  
14.2.2 魯棒圖簡介 196  
14.2.3 從用例到魯棒圖 197  
14.3 運用架構模式 198  
14.3.1 架構模式簡介 198  
14.3.2 架構模式的經(jīng)典分類 199  
14.3.3 架構模式的現(xiàn)代分類 200  
14.3.4 分層 201  
14.3.5 MVC 201  
14.3.6 微內(nèi)核 202  
14.3.7 基于元模型的架構 203  
14.3.8 管道—過濾器 204  
14.4 PM Tool實戰(zhàn):概念性架構設計 204  
14.4.1 進行魯棒性分析 204  
14.4.2 引入架構模式 206  
14.4.3 質(zhì)量屬性分析 207  
14.4.4 設計結果 207  
14.5 總結與強調(diào) 208  
第15章 質(zhì)量屬性分析 209  
15.1 質(zhì)量屬性需求基礎 210  
15.2 質(zhì)量屬性分析的位置 211  
15.3 利用“屬性—場景—決策”表設計架構決策 211  
15.3.1 概述 211  
15.3.2 “屬性—場景—決策”表方法 212  
15.3.3 題外話:《需求文檔》如何定義質(zhì)量屬性需求 214  
15.4 PM Tool實戰(zhàn):可擴展性設計 214  
15.5 總結與強調(diào) 215  
第16章 細化架構設計 217  
16.1 架構細化在軟件過程中所處的位置 218  
16.1.1 我們走到哪了 218  
16.1.2 運用基于5視圖方法進行架構細化 219  
16.2 設計邏輯架構 220  
16.2.1 概述 220  
16.2.2 識別通用機制 220  
16.3 設計開發(fā)架構 223  
16.3.1 概述 223  
16.3.2 分層和分區(qū) 223  
16.4 設計數(shù)據(jù)架構 226  
16.4.1 概述 226  
16.4.2 如何將OO模型映射為數(shù)據(jù)模型 227  
16.5 設計運行架構 229  
16.5.1 概述 229  
16.5.2 運用主動類規(guī)劃并發(fā) 230  
16.5.3 應用協(xié)議的設計 234  
16.6 設計物理架構 234  
16.6.1 概述 234  
16.7 注意滿足所有約束性軟件需求 235  
16.8 PM Tool實戰(zhàn):細化架構設計 236  
16.9 總結與強調(diào) 239  
第17章 實現(xiàn)并驗證軟件架構 241  
17.1 基礎知識 242  
17.1.1 原型技術及分類 242  
17.1.2 驗證架構的兩種方法 245  
17.2 實現(xiàn)并驗證軟件架構的具體做法 245  
17.3 總結與強調(diào) 247  
第三部分 程序員成長篇 249  
第18章 MIME編碼類案例: 從面向過程到面向?qū)ο?251  
18.1 設計目標 251  
18.2 MIME編碼基礎知識 252  
18.3 MIME編碼類的設計過程 252  
18.3.1 面向過程的設計方案 252  
18.3.2 轉向面向?qū)ο笤O計 254  
18.3.3 面向?qū)ο笤O計方案的確定 257  
18.3.4 Template Method和Strategy模式的對比 260  
第19章 突破OOP思維:繼承在OOD中的應用 261  
19.1 從一則禪師語錄說起 261  
19.1.1 見繼承是繼承——程序員境界 262  
19.1.2 見繼承不是繼承——成長境界 262  
19.1.3 見繼承只是繼承——設計師境界 262  
19.2 從OOD層面認識繼承 262  
19.3 針對接口編程——隔離變化 263  
19.3.1 相關理論 263  
19.3.2 針對接口編程舉例——用于架構設計 263  
19.3.3 針對接口編程舉例——用于類設計 265  
19.4 混入類——更好的重用性 266  
19.4.1 相關理論 266  
19.4.2 混入類舉例 266  
19.5 基于角色的設計——使用角色組裝協(xié)作 267  
19.5.1 相關理論 267  
19.5.2 基于角色的設計舉例 268  
第20章 細微見真章:耦合其實并不空洞 269  
20.1 順序耦合性簡介 269  
20.2 案例研究:順序耦合性Bug一例 269  
20.2.1 項目簡介 270  
20.2.2 新的需求 270  
20.2.3 發(fā)現(xiàn)順序耦合性Bug 271  
20.2.4 跟蹤調(diào)試 271  
20.2.5 分析原因 273  
20.2.6 解決策略 273  
20.2.7 運用重構的“Extra t Method”成例 273  
20.2.8 運用重構的“Hide Method”成例 274  
20.2.9 運用重構的“Introdu e Parameter Obje t”成例 274  
20.2.10 其他改進 274  
第21章 敏捷設計:從理論到實踐 277  
21.1 換個角度考察依賴 278  
21.1.1 依賴的概念 278  
21.1.2 從會不會造成“實際危害”的角度考察依賴 278  
21.2 良性依賴原則 278  
21.2.1 依賴是不可避免的 278  
21.2.2 重要的是如何務實地應付變化 279  
21.3 案例:需求改變引起良性依賴變成惡性依賴 279  
21.4 案例:隔離第三方SDK可能造成的沖擊 281  
21.5 案例:對具體類的良性依賴 283  
21.6 總結:如何處理好依賴關系 285  
第22章 基于角色的設計:從理論到實踐 287  
22.1 基于角色的設計理論 288  
22.2 基于角色的設計與團隊開發(fā) 288  
22.3 基于角色的設計實踐 289  
22.4 基于角色的設計案例 291  
22.4.1 項目簡介 291  
22.4.2 通過基于角色的設計組織子系統(tǒng)之間的協(xié)作 291  
22.4.3 通過基于角色的設計組織同一子系統(tǒng)內(nèi)不同模塊之間的協(xié)作 292  
22.5 基于角色的設計與面向?qū)ο蠓治?293  
第23章 超越設計模式:理解和運用更多模式 295  
23.1 關于模式的兩個問題 295  
23.2 模式的正交分類法 296  
23.2.1 正交思維 296  
23.2.2 正交思維用于模式分類 297  
23.3 專攻性能:性能模式簡介 299  
23.4 模型驅(qū)動開發(fā)的方方面面:MDD模式簡介 301  
23.5 總結:擁抱模式 302  
第24章 如此輕松:立足圖論學UML 303  
24.1 管窺UML中的OO思想 304  
24.1.1 一道筆試題的故事 304  
24.1.2 UML背后的思想 305  
24.2 圖的定義與UML應用 306  
24.2.1 圖的定義 306  
24.2.2 圖的定義的UML應用——UML的圖論觀點 307  
24.2.3 圖的定義的UML應用——關聯(lián)類語法的理解 308  
24.2.4 圖的定義的UML應用——說說序列圖 309  
24.3 有向邊與UML應用 310  
24.3.1 有向邊 310  
24.3.2 有向邊的UML應用——依賴關系 310  
24.3.3 有向邊的UML應用——泛化. 實現(xiàn)和關聯(lián)的依賴思想 312  
24.3.4 有向邊的UML應用——一個例子 312  
24.4 著色頂點與UML應用 313  
24.4.1 著色頂點 313  
24.4.2 著色頂點的UML應用——通過顏色為圖元分類 314  
24.4.3 著色頂點的UML應用——UML彩色建模方法介紹 315  
24.5 著色邊與UML應用 317  
24.6 圖的同構與UML應用 317  
24.6.1 圖的同構 317  
24.6.2 圖的同構的UML應用——UML風格 318  
第25章 理解軟件過程:解析RUP核心概念 321  
25.1 架構師必須了解軟件過程 321  
25.1.1 架構師的工作職責 321  
25.1.2 架構師必須了解軟件過程 322  
25.2 RUP實踐中的常見問題 322  
25.3 RUP核心概念解析 323  
25.3.1 一圖勝千言 323  
25.3.2 角色執(zhí)行活動,357活動生產(chǎn)工件 323  
25.3.3 階段和迭代:提供不同級別的決策時機 324  
25.3.4 配置和變更管理支持迭代式的基于基線的開發(fā) 326  
25.3.5 發(fā)布是什么,360發(fā)布不是什么 327  
第26章 海闊憑魚躍:通盤理解軟件工程 329  
26.1 什么是軟件工程概念模型 329  
26.2 一個精簡的軟件工程概念模型 329  
26.3 一個細化的軟件工程概念模型 330  
26.3.1 模型概述 331  
26.3.2 方法論 331  
26.3.3 過程 331  
26.3.4 目標 332  
26.3.5 項目 332  
26.3.6 其他 333  
26.4 軟件工程概念模型的具體應用 333  
26.4.1 搞清楚Agile是過程還是方法論 333  
26.4.2 為CMM定位 334  
26.4.3 理解RUP定制 335  
26.5 總結:軟件工程概念模型的啟示 335  
26.5.1 軟件工程,376一門實踐的科學 335  
26.5.2 軟件過程,377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336  
26.5.3 對個人的啟示 336  
26.5.4 呼喚高層次人才 336  
參考文獻 337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