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經濟各行業(yè)經濟解組與重構:二元社會結構下的農村社會保障

解組與重構:二元社會結構下的農村社會保障

解組與重構:二元社會結構下的農村社會保障

定 價:¥28.00

作 者: 方青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農業(yè)建設與發(fā)展

ISBN: 9787212026745 出版時間: 2006-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26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農村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如果真正能起到社會“安全網(wǎng)”、“穩(wěn)定器”的作用,必須要能夠覆蓋農村社會。 我國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分離的格局在未來一段很長時間里繼續(xù)存在,農民作為一個整體仍處于社會弱勢地位,需要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來保證他們基本生存和福利的持續(xù),以便體現(xiàn)農民群體的國民資格,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特別是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影響和制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不僅僅是經濟,還有社會條件的作用。由于現(xiàn)有條件的制約,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推行以社會養(yǎng)老保險為突破口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是不適宜的。社會條件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和制約往往需要依賴一定的實體發(fā)揮功能。這種社會機制的效能是可以通過選擇和整合實現(xiàn)的。與二元社會結構相適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我國農村社會應該優(yōu)先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完善現(xiàn)有的農村社會救助和優(yōu)撫安置體制,政策上鼓勵發(fā)達的農村社區(qū)建立社區(qū)社會保險,并逐步建立覆蓋全國的、政策法規(guī)統(tǒng)一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是由于農村各種社會問題的存在,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有效的社會機制則是保證制度確立和實施的基礎和前提。社會學的一個重要旨趣就是對社會系統(tǒng)及其各要素運行條件和機制的研究。社會條件和社會機制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分析工具,由此入手研究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書總體上是以宏觀研究和定性分析為主,微觀的個案研究和定量分析為輔。借助文獻法大量查閱統(tǒng)計資料和其他文獻資料,并以實地調查和訪問問卷調查資料作為重要補充;運用歷史分析方法、比較方法,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當前的發(fā)展與改革前的狀況進行比較,對今后的發(fā)展趨勢做出預測,探討其形成、發(fā)展與演變的邏輯過程以及對其產生影響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機制。 本書由六個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集中指出該項研究的選題是源于實踐和理論的需要,具體解釋研究的社會學視角、理論準備、基本假設、主要研究方法和所用資料,并對研究涉及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機制、社會保障與農村社會保障等幾組重要概念做出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是通過考察國外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發(fā)展和制度安排,總結出國外農村社會保障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做法,并對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國家的社會條件和社會機制進行比較,從中獲取對我們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第三部分則是試圖通過對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歷史考察,在基本把握其演變脈絡的基礎上,客觀評估原有制度變革的績效以及存在的問題,并以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為例,運用過程分析的方法來探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適應性,著重指出社會互動不暢、政策主體不明、社會情境制約等因素嚴重影響著現(xiàn)行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試點。 本書的核心在第四和第五部分。首先,在充分肯定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必要性的前提下,客觀全面地分析促成和限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的社會條件,認為促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健傘至少有二元社會結構尚存、縮小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維護社會穩(wěn)定、社會支持缺損、統(tǒng)一的國內國際大市場、公共政治職能、市場經濟、計劃生育政策、家庭保障意識淡化等社會需要性條件和理論影響、共有的價值理念、國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有所增強的經濟承受力、土地保障功能的維持、已有的成果基礎等既成條件。 但遺憾的是,與此同時,還存在著諸如農民負擔過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政策導向、對“福利病”的危懼、城市偏向、“贏家通吃”、制度化歧視、社會非斥等限制性條件。其次,本書探索性地提出在具備以上促成性條件的情況下,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必須有賴于現(xiàn)有機制的選擇和新機制的創(chuàng)設,這包括社會分擔機制、社會運行機制、社會支撐機制和社會監(jiān)控機制。其中尤其是對社會分擔機制中的政府機制、家庭機制和社區(qū)機制的定位、選擇和創(chuàng)設。 在最后的結語中,明確指出關于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和機制的研究,就其最終目的不過是希望能夠從一個更加客觀全面的視角探討在我國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問題。在農業(yè)終將工業(yè)化、農村終將城市化的必然趨勢下,農村社會保障也一定將與城市社會保障統(tǒng)一起來。 本書主要解決以下問題:現(xiàn)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它為什么不能滿足中國農村居民的需要?構建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當前中國已具備了哪些促成性條件?又存在哪些限制性條件?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條件通過什么機制發(fā)生作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哪些機制創(chuàng)新?我們如何取舍和整合各種社會機制?本書的特點主要是:首先,集中論證在我國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和機制,不同于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必要性的探討和農村社會保險的技術操作層面上。其次,從社會學視角來系統(tǒng)探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的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和作用,為改變政策研究的弱理論強操作的現(xiàn)狀做了有益的嘗試。第三,提供了一條思路,在我們探討和研究乃至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適應性和機制的選擇。第四,突出利益原則,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政治立場,并不回避必要的價值和社會倫理的判斷,這取決于我們這樣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第五,方法上,注重論證思路的合理性、可行性,以描述、解釋為主,設計為輔。第六,對條件和機制的研究只是一般的列舉,還不夠深入,尤其在調查時間和調查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沒有將它們與構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性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做出足夠的闡釋。

作者簡介

暫缺《解組與重構:二元社會結構下的農村社會保障》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三、幾組研究概念的界定 四、可能總結出的研究特點第二章 國外農村社會保障實踐及啟示 一、考察國外農村社會保障實踐的一般意義 二、歷史演變與制度安排 三、基本做法 四、一般規(guī)律 五、啟示與借鑒第三章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發(fā)展 一、歷史:從“集體保障”到“社會保障” 二、變革:向現(xiàn)代社會保障的邁進或向城市靠攏 三、解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不適應性及其影響 四、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適應性:以農村社會養(yǎng) 老保險制度為例第四章 構建農村社會保障的社會條件 一、社會條件的意義 二、促成性條件之一:社會需要 三、促成性條件之二:既成條件 四、限制性條件第五章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機制與創(chuàng)新 一、社會機制的意義 二、社會分擔機制 三、社會運行機制 四、社會支撐機制 五、社會監(jiān)控機制結語:尋求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城鄉(xiāng)融合的發(fā)展道路主要參考文獻后記出版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