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Y的建筑實踐始于1977年,由美國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查爾斯·摩爾和當時的青年建筑師約翰.樂伯以及巴茲·約德同創(chuàng)建于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市。事務所建立之初就以一系列的公共和私人委托項目而引起關注,而后以1980年贏德國柏林的Tegel海灣項目進入國際視野,事務所就此專注于大型住宅、社區(qū)規(guī)劃以及各種綜合城市項目的設計,其一些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歐洲和亞洲的項目使得MRY的注意力轉向了可持續(xù)性、社會住宅和與之相關的建造實踐等問題研究。 這種需求讓MRY的工作建立在一種由客戶和專家共同形成的復雜團隊合作上。自1985年開始,事務所在繼與查爾斯·摩爾合作下由約翰·樂伯和巴茲·約德獨立領導,并逐漸形成了如今的由合伙人與其他一些工作伙伴共同與的聯合團隊。MRY團隊共同的興趣和激情以一種“社區(qū)屬性”的本質而催化出了獨具特色的設計理念和策略,這種巧在全球范圍內的多種尺度上的城市設計、總體規(guī)劃、文化機構和技術研究等建筑設計以及綜合住宅項目上得到了示范。本書主題貫穿了編者的職業(yè)生涯,大概有30左右,比如建筑如何與景觀對話,以及建筑如何形成為居民創(chuàng)造的空間。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在更高的密度里延續(xù)這種理想,尤其是在中國?編者最近的一些項目,比如在辛辛那提的學生中心或是“探戈”住宅項目中,面臨的挑戰(zhàn)是在更親切的尺度上建造大樓。但現在在中國的一些工作是個重大的飛躍。比如在重慶的一個項目,編者要建幾千個異常高密度的單元,還有很高的塔樓,那你怎么營造一種社區(qū)的感覺?你怎么為那里的居民和單元營造獨特身份的感覺?你怎么營造鄰里的感覺,還有這些感覺在那種尺度上意味著什么?首先要解讀土地,這里的土地是指城市地形和景觀,然后試著理解建筑在不同尺度上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如何能有一種獨特性。這樣,即使它是塔樓或是中高層,也能與廣義上的地景有很強的聯系。這是一個要素。另一個要素是要一直考慮多重尺度上的設計,這樣你就得考慮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體是如何在一個空間里居住、穿行,以及這個空間是如何被精心策劃設計的。舉例來說,編者在德國的一個社會住宅項目里做過一個公寓樓。編者對樓梯間進行了十分仔細的考慮,希望它充滿光,有形狀,從中走過的時候感覺很好。兩年后編者因事回去。有一對夫婦找到編者問編者是否可以為他們制作的一本書簽名,書名叫做“我們的家”。他們用“家”這個字來指代這個擁有多重單元的公寓樓街區(qū),他們有所有在這兒發(fā)生的事件的照片,而且他們確實談到了那個樓梯間如何成為一個聚會的場所。所以說那些多重的尺度最終被證明是十分重要的。還有一個要素實際上是筑造的方式,你如何衡量、利用建筑材料并把它們融合在一起,使人們明白它們是怎么建出來的,或者解讀出它們是基于什么考慮的?!疤礁辍弊≌且粋€很成功的案例,它被幾何地組織并建造起來。對這個過程的表達與它在城市形態(tài)中的位置是很有關系的。所以它就有一個獨特的城市外觀,有一種尺度和一種色彩。然后在內部更私密的空間里,又會有一種探索的感覺,發(fā)現一套完全不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