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序
前言
上編 50—70年代的文學
第一章 文學的“轉折”
一 40年代的文學界
二 左翼文學界的“選擇”
三 毛澤東的文學思想
四 “文學新方向”的確立
第二章 文學環(huán)境與文學規(guī)范
一 “遺產”的審定和重評
二 刊物和文學團體
三 文學批評和批判運動
四 作家的整體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沖突
一 頻繁的批判運動
二 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xù)
三 對規(guī)范的質疑
四 分歧的性質
第四章 隱失的詩人和詩派
一 詩歌道路的選擇
二 普遍的藝術困境
三 穆旦等詩人的命運
四 “七月派”詩人的遭遇
第五章 詩歌體式和詩歌事件
一 “寫實”傾向和敘事詩潮流
二 青年詩人的藝術道路
三 50年代的詩歌事件
四 當代的政治抒情詩
第六章 小說的題材和形態(tài)
一 “現代”小說家的當代境況
二 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三 當代的小說樣式
四 類型單一化趨向
第七章 農村題材小說
一 農村小說的當代形態(tài)
二 趙樹理和山西作家
三 趙樹理的“評價史”
四 柳青的《創(chuàng)業(yè)史》
第八章 對歷史的敘述
一 革命歷史小說
二 “史詩性”的追求
三 《紅巖》的寫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類”記憶
五 《青春之歌》及其討論
第九章 當代的“通俗小說”
一 被壓抑的小說
二 尋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說”與工業(yè)題材小說
四 《三家巷》及其評價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學”
二 最初的“異端”
三 “百花文學”
四 象征性的敘述
五 位置的置換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當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復興”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雜文的命運
五 回憶錄和史傳文學
第十二章 話劇
一 話劇創(chuàng)作概況
二 老舍的《茶館》
三 歷史劇和歷史劇討論
四 話劇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學”
一 1958年的文學運動
二 文學激進思潮和《紀要》
三 文學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學”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構造“經典”
一 創(chuàng)造“樣板”的實驗
二 “革命樣板戲”
三 小說“樣板”的難題
四 “經典”重構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學世界
一 公開的詩界
二 小說創(chuàng)作情況
三 “地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
四 “天安門詩歌”
下編 80—90年代的文學
第十六章 文學“新時期”的想象
一 “轉折”與文學“新時期”
二 體制的修復和重建
三 文學規(guī)范制度的調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構成
五 文學著譯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學概況
一 80年代文學過程
二 “新時期文學”的話語資源
三 文學歷史的“重寫”
四 文學諸樣式概況
第十八章 “歸來者”的詩
一 “文革”后的詩歌變革
二 “歸來者”的詩
三 詩歌流派的確認
第十九章 新詩潮
一 《今天》與朦朧詩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詩”
三 新詩潮主要詩人(一)
四 新詩潮主要詩人(二)
第二十章 歷史創(chuàng)傷的記憶
一 創(chuàng)傷記憶與歷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說
三 “復出”作家的歷史敘述
四 “知青小說”的演變
五 幾位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說(一)
一 文學的“尋根”
二 “尋根”與小說藝術形態(tài)
三 風俗鄉(xiāng)土小說
四 幾位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說(二)
一 文學創(chuàng)新與“現代派文學”
二 “先鋒小說”的實驗
三 面向世俗的“新寫實”
四 幾位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說
一 女作家和“女性文學”
二 女作家的小說(一)
三 女作家的小說(二)
第二十四章 散文
一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
二 老作家的散文
三 抒情、藝術散文
四 學者的散文隨筆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學狀況
一 90年代的文學環(huán)境
二 文學界的分化
三 文學的總體狀況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詩
一 90年代詩歌概況
二 詩歌事件與“活躍詩人”
三 幾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說
一 長篇小說的興盛
二 小說創(chuàng)作與文化事件
三 90年代的小說家
中國當代文學年表(1949—2000)
初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