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100卷。彌勒講,無著記,略稱《瑜伽論》,收于《大正藏》第30冊。系印度大乘佛教兩大學派中瑜伽行派的基礎性論書,也是中國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為佛學發(fā)展史上的劃時代作品,被稱為佛教思想的一大寶庫,其豐厚深刻又別具一格的智慧凝聚,為整個人類思想發(fā)展史寫了非常燦爛的一頁,至今依然在世界范圍內綻放著耀眼的光芒!該書主要內容是記錄作者聽聞彌勒自兜率天下降至中印度阿踰陀國某講堂說法的經過,其中詳細敘述了瑜伽行的觀法,系統(tǒng)論釋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性質和禪觀漸次發(fā)展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禪觀的各種果位。以分析名相有無開始,最后加以排斥,認為六識所依的客觀對象是人們根本心識即阿賴耶識所假現的,只有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的觀念,才能悟入中道實相,獲得終極的超越。由于本論系統(tǒng)解釋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十七地”,故又稱《十七地論》。而十七地之中,尤以“菩薩地”最為重要。唐代玄奘大師為求取本論全文而遠赴印度游學,最終在中印度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那里得到真?zhèn)?,回國后即于貞觀二十一年(647)五月,于長安弘福寺翻經院開始傳譯。當時列席譯場的,有名僧靈會、靈雋、辯機、文備、神泰等二十余人。在玄奘大師的主持下,經過大家的通力合作,耗時一年整,到貞觀二十二年五月,這部煌煌巨著正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