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薄疤斓匦S,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鼻О倌陙?,蒙學堪稱中國古代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是古代所有讀書人起步的階梯。蒙學教材源遠流長,遠至周秦,近至民國,孩童入學,都有專門的啟蒙讀物。唐宋之前,這類教材變化不定。至宋代《三字經》、《百家姓》出,很快風行天下,加上先前的《千字文》,又吸納《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等,蒙學教材的大格局才基本定型。這些啟蒙讀物內容通俗易懂,文字深入淺出,風格生動簡練,既具備識字的基本功能,又順帶介紹歷史地理常識,還寓有品德培養(yǎng)的內涵;表達形式則類似歌謠,瑯瑯上口,易于兒童背誦,實在是一舉多得,不可多得?!度纸洝返膬热荽蠖疾捎庙嵨?,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背誦起來好像唱兒歌,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幫助兒童識字明理,啟迪心智,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