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大象·大美,老子的生命真言,臺灣學者論道——體味不同的國學傳統(tǒng)觀念。 老子說:“出生入死。” 生是什么都有,死是什么都沒有,所以,生死是人生的大關。 問題是,生死是對雙胞胎,有生就有死,沒有人可以避開、逃過。 破解之道,就在不為死亡留下余地。 當“生”已在心拔除的時候,“死”就會遠離。 此之謂青春永駐,此之謂長生不老。而可道可名,卻由知善知美而來。老子所說的“知”,主體在“心”,本質是“執(zhí)”,心知執(zhí)著善之所以為善,與美之所以為美的價值標準,而責求天下人符合我執(zhí)定的標準。問題在,這一美善的標準,卻是心知的執(zhí)著,與主觀的偏見,并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實則,回歸每一個人的生命本身而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家的善,與自身的美,把標準定在自己,而把跟我們不同的人判為不對,這是人世間最大的傲慢與偏見。把本來相對的對,推向絕對化,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就此形成。 化解之道,就在拆除自己心里的監(jiān)牢,從自我禁閉中走出來。我放下我的對,我才會肯認你的對;我忘記我的好,我才會看到你的好。所以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保ǖ谌苏拢┪也灰詾樽约河械?,我才真正的有德,且是更崇高的德。 總說,老子《道德經》,這一部堪稱質量最高的智慧寶典,留給我們的就是“無”的形上智慧。別看道體沖虛,卻妙用無窮,有如水庫沖虛,水注入它不會盈滿,水倒出它也不會枯竭,不用擔心它會擠爆或被掏空,所以臺風豪雨不必調節(jié)泄洪,引水灌溉也無須分區(qū)輪流。吾心致虛守靜,一者可以無限的包容,二者虛靜如鏡,可以觀照萬物。“萬物靜觀皆自得”(程明道語),在吾心靜觀之下,萬物可以回歸自然,活出自家的美好。這就是道家式的“生”,我以“看”你的方式來“生你”,此所以人間戀愛中的男女,最動人心弦之處,就在對方的眼神中獲得新生與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