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中國教育事業(yè)中國教育史散論

中國教育史散論

中國教育史散論

定 價:¥28.80

作 者: 董寶良 著
出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教育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60943282 出版時間: 2007-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11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文章自得方為貴”,這是金人王若虛評論詩文的一句名言?!白缘谩本褪菫槲哪軌驅懗鲎约旱男牡?,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方為可貴。我深知自己難于達到這種境界,但心向往之,僅借其意為題,以鼓勵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有關教育史論的探索,屬于問題研究,看似容易,可是真正能夠抓住教學、科研中的難點、疑點,加以博采深思、條分縷析、明辨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其實,疑難問題正是思維的起點,明辨創(chuàng)新才是思維的結晶。我雖然平時重視教育探索,但動腦不夠,頭腦又笨,往往遇到疑難問題,卻視而不見,或好讀書但不求甚解,猶如過眼煙云。只是因會議要求,或約稿相逼,才算留下了些許筆墨。所集篇數(shù)雖少,可內容涉及多而雜。為醒目易查,分為四個小部分,名之日:思想擷英,陶研新論,著論謀方,文史爭鳴。 “思想擷英”是指采摘所研究的教育家的思想精華,以求借鑒。中國教育歷史源遠流長。我雖著有《中國教育史綱》(近代之部)、主編《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思潮與流派》等書,但對其中的幾位教育家,情有獨鐘,愿作進一步的專門研究?,F(xiàn)特將這幾篇拙文,結集成為思想擷英。這其中,有的文章發(fā)表后,還有些社會反響。以《簡論墨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為例,在《人民教育}1983年第2期上剛一發(fā)表,《中國日報》(英文)于1983年3月17日就全文譯載(題目為:Schok N0’s rule in Shapi.s Chinese Edu.cation);其后,《人民教育》又邀寫了《開古代科技教育之先河——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收入專書出版。

作者簡介

  董寶良男,1928年12月生,遼寧鐵嶺人,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1954年7月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研究生畢業(yè),同年8月分配到華中師范大學任教,先后擔任教育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教科所副所長、碩士生導師。曾任湖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華中師范大學老年協(xié)會會長?,F(xiàn)任湖北省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教育史專業(yè)委員會名譽會長。長期在高等學校從事教育學、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參與國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點課題多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多部。其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教育史綱》(近代之部)、《陶行知教育論著選》;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全集》、《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并分別榮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國家教委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陶行知教育學說》,并于1995年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思潮與流派》,并于1998年獲教育部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從湖北看中國教育近代化》,并于l999年獲教育部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編 思想擷英
 簡論墨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
 開古代科技教育之先河——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試論張之洞對中國近代教育的興革
 重視改革清末封建傳統(tǒng)教育的張之洞
 論蔡元培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整頓與改革北京大學的歷史經(jīng)驗
 陳時——我國民辦大學校長的先驅和楷模
 成仿吾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雷沛鴻的教育本質論及其思想淵源
第二編 陶研新論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中國特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師德觀新論
 簡析陶行知認識論的發(fā)展階段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源
 試論陶行知與杜威在教育思想上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試論陶行知“教學做合一”與杜威“做中學”的本質區(qū)別
 論陶行知的中西教育觀
 陶行知是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的泰斗和楷模
 學習借鑒陶行知教育思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三編 著論謀方
 學習博采、比較分析、補充創(chuàng)新——撰寫《中國教育史綱》(近代之部)的體會
 邁向21世紀,要重視運用現(xiàn)代的思維方法——對中國教育史研究在方法論方面的思考
 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決策——學習《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的體會
第四編 文史爭鳴
 北京大學能夠追溯漢朝太學為前身嗎?——向季羨林先生討教
 試析《二十四孝》——兼談孝文化
 《三國演義》撰修歷程及其藝術形象的塑造——校注《三國演義》的一些體會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