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嘗試彌補國內開敞空間理論研究之不足
1.2.2 方法意義:彌補國內開敞空間定量分析之不足
1.2.3 實踐意義:為開敞空間建設與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3 研究思路與框架
1.4 上海市概況與研究區(qū)域選擇
第2章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
2.1 國外開敞空間相關研究進展
2.1.1 開敞空間可達性及利用率分析
2.1.2 開敞空間宜人性評價
2.1.3 開敞空間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2.1.4 開敞空間的設計
2.2 國內開敞空間研究綜述
2.2.1 開敞空間概念與功能
2.2.2 國外開敞空間相關研究的介紹與引入
2.2.3 開敞空間系統(tǒng)規(guī)劃實證分析
2.3 國內外研究述評
第3章 數據和研究方法
3.1 數據資料來源
3.2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第4章 上海開敞空間格局變化分析
4.1 開敞空間分類體系構建
4.2 開敞空間格局變化分析
4.2.1 總體格局分析
4.2.2 開敞空間在類型水平上的梯度分析
4.2.3 景觀水平上的梯度分析
4.3 開敞空間格局變化的驅動力分析
4.3.1 上海城市綠化方針政策
4.3.2 上海快速城市化
4.3.3 上海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環(huán)境需求
4.4 小結
第5章 上海開敞空間可達性分析
5.1 可達性及其計算方法
5.1.1 緩沖區(qū)分析法
5.1.2 最小鄰近距離分析法
5.1.3 吸引力指數分析法
5.1.4 行進成本分析法
5.2 可達性結果分析
5.3 可達性影響因子
5.3.1 開敞空間的數量、大小及空間分布
5.3.2 居住區(qū)與人口的組成結構及空間分布
5.3.3 道路等級、網絡完善程度及行進模式選擇
5.4 小結
第6章 上海開敞空間宜人性分析
6.1 宜人性評價模型
6.1.1 旅行成本法
6.1.2 抽樣調查評價法
6.1.3 享樂價格法
6.2 享樂價格模型
6.3 數據與變量解釋
6.3.1 數據
6.3.2 變量解釋
6.4 結果分析
6.5 小結
第7章 上海開敞空間優(yōu)化的對策
7.1 增加開敞空間數量與面積
7.2 優(yōu)化開敞空間結構與布局
7.3 提高開敞空間開放性
7.4 完善城市交通網絡,提高開敞空間可達性
7.5 合理引導開敞空間周邊土地開發(fā),促進社會融合
第8章 結語
8.1 主要結論
8.1.1 上海開敞空間格局變化明顯
8.1.2 上海開敞空間的可達性明顯改善,但仍需進一步優(yōu)化
8.1.3 上海開敞空間具有顯著的宜人性
8.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8.2.1 基于景觀格局與梯度分析的上海開敞空間格局分析
8.2.2 基于GIS空間分析的上海開敞空間可達性與合理性分析
8.2.3 基于享樂模型的上海開敞空間宜人性分析
8.3 研究不足與展望
8.3.1 資料的收集還存在一些不足
8.3.2 開敞空間格局與城市空間結構的相互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8.3.3 開敞空間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