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序:固定化酶——歷史、現(xiàn)狀和展望
1.1 序
1.2 過去
1.2.1 發(fā)展早期(1916年~20世紀40年代)
1.2.2 發(fā)展早期(20世紀50年代)
1.2.3 發(fā)展期(20世紀60年代)
1.2.4 發(fā)展中期(20世紀70年代)
1.2.5 發(fā)展后期(20世紀80年代)
1.2.6 合理設計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
1.3 固定化酶:過去的啟示
1.3.1 固定化方法
1.3.2 多樣性對多用性
1.3.3 互補對取舍
1.3.4 修飾對固定化
1.4 發(fā)展預見
1.4.1 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
1.4.2 方法的整合
1.5 參考文獻
2 基于吸附的固定化方法
2.1 引言
2.2 吸附的種類
2.3 吸附式酶固定化方法的原理
2.3.1 單層原理
2.3.2 穩(wěn)定化原理
2.3.3 酶分子的分布
2.4 載體的理化性質要求
2.4.1 物理性質要求
2.4.2 載體的化學性質
2.5 決定酶催化特性的因素
2.5.1 活力含義
2.5.2 酶的穩(wěn)定性
2.5.3 選擇性
2.6 利用吸附制備固定化酶
2.6.1 傳統(tǒng)的吸附法
2.6.2 非傳統(tǒng)的吸附
2.6.3 以吸附為基礎的雙重固定化
2.7 參考文獻
3 共價結合酶固定化
3.1 導言
3.2 載體的物理性質
3.2.1 載體的表面
3.2.2 結合位點的密度
3.2.3 孔的相關性質
3.2.4 顆粒大小
3.2.5 載體的形狀
3.3 載體的化學性質
3.3.1 載體結合活性基團(CAG)
3.3.2 載體結合惰性基團
3.3.3 間隔臂
3.4 酶:用于共價結合的氨基酸殘基
3.4.1 氨基酸殘基的反應性
3.4.2 活力氨基酸的位置
3.5 酶性能的影響因素
3.5.1 活力保留
3.5.2 固定化酶的穩(wěn)定性
3.5.3 固定化酶的選擇性
3.6 活性載體的制備
3.6.1 合成活性載體
3.6.2 惰性載體前體
3.6.3 惰性載體的相互轉換
3.6.4 活性官能團的相互轉化
3.7 參考文獻
4 酶的包埋
4.1 前言
4.2 包埋的定義
4.3 載體的要求
4.3.1 物理條件
4.3.2 化學條件
4.4 包埋的影響
4.4.1 包埋酶的活性
4.4.2 穩(wěn)定性
4.4.3 選擇性
4.5 各種包埋酶的制備
4.5.1 傳統(tǒng)的包埋過程
4.5.2 非常規(guī)包埋技術
4.6 參考文獻
5 酶的微囊化
6 非傳統(tǒng)的酶固定化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