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坊古跡考(修訂版)》主要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一為《建置篇》,簡述秦設成都縣及后為縣與蜀郡治所。蜀漢以降,先后為益州署及節(jié)度署所在。宋以后,成都縣與成都府并存。每遇分裂時代,又為割據者之京師。本篇亦簡述由成都縣分出之華陽、犀浦、靈泉等縣沿革。二為《城垣篇》,敘述自張儀筑城迄1949年成都城之變化。對秦之大城、少城,晉平夷秦少城,隋擴筑城垣,唐筑羅城,五代筑羊馬城及宋末清初兩次毀城與元、明、清三度重筑城垣,均有考述。對城外小城,如錦官城、車官城、赤涂城等,亦均兼論及之。城內外市場及歷代衙署、宮殿,亦各有專章。三為《水道篇》,先略述開明辟河道,再依次敘述李冰開二江,唐代之解玉溪、金水河、清遠江、西濠及明御河;最后略述近代附郭水道。對古今橋梁,亦于此章中略加考證。四為《街坊篇》,本篇敘述街巷,不以行政區(qū)為綱,而系按大街分布狀況,分為中、東、北、西、南、外北、外西、外東、外南等區(qū)。每區(qū)分為若干線,一線之內,又以大者為主街,鄰主街者為支街或支巷。街皆記有方位、街名變革,祠宇、會館、有名商號等亦成所述之列。街巷長度可知者,均一一注明。對于各種口碑材料,則記于各有關街道之下。篇末并附有1983年頒布之街巷名稱袁,供讀者參證。五為《雜考篇》,上半部考述成都的名勝古跡,選題據《蜀中廣記·名勝記》所列而略有增省??际鰰r以武擔山、惠陵、合水尾、電訊大樓、正府街五處為判定其它勝跡方位之坐標點,并注意各種名勝古跡在歷史上用原名易地重建者。如碧雞坊,唐、宋時各有一處;玉局觀,唐、宋、明、清,各在一處,均其例也。下半部簡述成都社會面貌,包括會館、宗祠、文化娛樂、風俗習慣等等。清末新政與民國時之學校、報刊、宗教等,亦均有簡要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