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和諧社會思想的淵源及啟示
一、我國古代和諧社會思想
(一)追求社會和諧發(fā)展是中華文化的深層底蘊
(二)先秦時期治國理念的爭論及啟示
(三)孔子的道德觀及其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啟迪
(四)老子的和諧治國方略
(五)墨子對古代和諧社會的構想
(六)董仲舒的“和諧社會”藍圖
二、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
(一)空想社會主義者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
(二)空想社會主義者社會和諧思想的基本原則
(三)羅伯特·歐文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
(四)幾點啟示
三、馬克思主義關于和諧社會思想
(一)徹底的自然主義:馬克思主義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標尺
(二)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核
(三)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樣態(tài)
(四)社會矛盾的同一性: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范疇的辨證法基礎
(五)社會有機體理論及其方法: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人的需要和社會生產的全面性: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實踐基礎
(七)對工業(yè)文明的批判:使和諧社會成為馬克思主義對未來社會的理想追求
(八)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價值取向
四、毛澤東和諧社會思想
(一)反封建等級和宗法制度,主張人與人平等
(二)不要四面出擊,樹敵太多,造成全國緊張的不利局面
(三)協(xié)調好“十大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
(四)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
(五)建立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調動一切積極力量,使社會充滿活力
(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爭取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
五、鄧小平和諧社會思想
(一)鄧小平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基礎
(二)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
(三)鄧小平對“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追求
(四)鄧小平對“民主法治”的和諧社會的開創(chuàng)
(五)鄧小平對“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的探索
第二編 和諧社會思想的時代內涵及意義
一、和諧社會的時代內涵
(一)建設和諧社會,體現(xiàn)黨的執(zhí)政能力
(二)科學發(fā)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二、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一)民主法治
(二)公平正義
(三)誠信友愛
(四)充滿活力
(五)安定有序
(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和諧社會的四個維度
(一)人與人的和諧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的和諧
四、構建和諧社會中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
(二)正確認識和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堅持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關系
(三)正確處理激發(fā)社會活力與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關系
(四)正確處理不同方面群眾利益的關系
(五)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六)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
五、構建和諧社會的多視角分析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經濟學視角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學視角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學視角
(四)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學視角
六、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依據
(一)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形態(tài)理論在社會主義階段的必然要求
(二)構建和諧社會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理論的整體把握
(三)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思想的深刻表達
(四)構建和諧社會是群眾史觀的現(xiàn)實應用
(五)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要求
(六)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fā)展觀題中之義
七、構建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依據
(一)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結構整體轉型時期
(二)我國經濟社會進入關鍵的發(fā)展階段
(三)社會分化負面效應凸顯
第三編 轉型期我國社會結構與社會矛盾
一、和諧社會相關概念及知識
(一)社會結構
(二)西方社會學關于社會結構的觀點
(三)和諧社會
(四)和諧社會的標準
(五)和諧社會的機制
(六)社會運行
(七)社會秩序
(八)社會秩序的類型
(九)社會秩序的維護
(十)社會分層
(十一)馬克思主義階級分層理論
(十二)西方社會學分層理論
二、轉型期我國社會結構
(一)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特點
(二)新時期我國階級階層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三)貧富懸殊與兩極社會
(四)階層與城鄉(xiāng)關系
三、實現(xiàn)我國社會和諧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中的三大社會矛盾
(二)我國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
四、日益擴大的城鄉(xiāng)、地區(qū)和居民收入差距
(一)我國收入差距狀況
(二)貧富之間的矛盾沖突
五、嚴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和人口問題
(一)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二)人口問題
六、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面臨的問題
(一)我國在貿易等問題上仍然受到發(fā)達國家的不公平待遇
(二)構建和諧社會面臨的國際政治挑戰(zhàn)——中國威脅
第四編 構建和諧社會的方法與途徑
一、堅持“四位一體”的社會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前提
(一)堅持科學發(fā)展觀,實現(xiàn)經濟健康快速發(fā)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二)堅持依法治國,推進政治文明,保證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長治久安
(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走文明發(fā)展道路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構建和諧社會的行動指南
(一)提高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方法論意義
(二)立足現(xiàn)實,著眼未來
(三)搶抓機遇,穩(wěn)步推進
(四)堅持群眾觀點,實踐黨的宗旨
(五)統(tǒng)籌兼顧,突出重點
(六)立足基層,統(tǒng)攬大局
(七)探索理論,求真務實
(八)繼承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三、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執(zhí)政黨整合社會的現(xiàn)實選擇
(一)社會整合是執(zhí)政黨的一項重要功能
(二)社會整合能力是執(zhí)政黨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之力
(三)中國共產黨整合社會的現(xiàn)實選擇
四、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
(一)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社會
(二)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三)保持協(xié)調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
(四)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
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一)構建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可持續(xù)社會主義打下可靠的基礎
(三)把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
六、社會利益整合: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
(一)社會整合的核心是社會利益的整合
(二)社會利益整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七、法治和德治并舉: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手段
(一)法治和德治的地位和功能,使得二者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基石
(二)法治和德治的辯證統(tǒng)一,使得二者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最佳途徑
(三)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經驗和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狀表明,構建和諧社會須法治和德治并舉
(四)把依法治國落實到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努力實現(xiàn)社會的有序
(五)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
(六)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道德途徑
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安全網
(一)社會保障內涵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促進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
(三)立足國情,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社會
九、健全社會運行機制: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
(一)用制度安排構建和諧社會
(二)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構建良性運行機制
十、教育均衡:構建和諧社會的治本之策
(一)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教育
(二)教育均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三)教育必須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四)在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利益調整中維護教育公平
(五)大力推進高等教育的公平
十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
(二)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采取切實措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二、國際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方法途徑及其啟示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國際經驗
(二)幾點啟示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