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中國佛教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復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呈現(xiàn)出游人如織、香火旺盛的現(xiàn)象。于是,培養(yǎng)人才、弘法、學術研究等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各方面人才的緊缺無形中遏制中國佛教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人才的成長與培養(yǎng),這又與佛教界的觀念與重視程度是成正比的。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發(fā)展,由于受到歐美治學風氣的影響,文獻、考據學、思想史、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被大量地使用,對佛教進行理性地分析,定性定量,促使人們對佛教認識更加深入。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工具,用來剖析佛教的歷史與思想等等領域,擴大了佛教的知識面,更凸顯了佛教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學術研究利用各種先進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文獻的比較研究,不斷挖掘利用新出土的資料,顯示其優(yōu)勝之處。通過學術研究,使佛教的思想體系與歷史發(fā)展脈絡更加清楚,提高了人們對佛法的正確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社會學者本身就是社會的精英,對社會了解非常透徹,其思想觀點往往能夠補充僧界的不足;同時,他們作為佛教界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圓融轉化佛教的思想,向社會表達佛教的看法,這些都是有益于社會與眾生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