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古代史三國志(簡體白文本插圖珍藏版)

三國志(簡體白文本插圖珍藏版)

三國志(簡體白文本插圖珍藏版)

定 價:¥49.80

作 者: 陳壽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叢編項:
標(biāo) 簽: 秦漢魏六國史

ISBN: 9787802289444 出版時間: 2008-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 頁數(shù): 487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三國志》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少時好學(xué),有志于史事,對《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有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xué)者譙周,在蜀漢和兩晉部曾擔(dān)任官職。280年,西晉代魏,陳壽當(dāng)時48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在陳壽之前,就有人對三國這段歷史進行整理研究,并撰有多部史書,如魏國有王沈《魏書》、魚豢《魏略》,吳國有韋昭《吳書》,但《三國志》一出,其他三國諸史盡廢?!度龂尽吩谑妨?、創(chuàng)例、丈筆等方面均有超越,因之脫穎而出,位列二十四史。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為爿史者必讀之作品?!度龂尽窞榧o(jì)傳體國別史,詳細(xì)記載了三國60年歷史。全書65卷,《魏書》30卷,《蜀書》l5卷,《吳書》20卷。陳壽在寫作《三國志》時,在兩晉任職,晉承魏而來,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tǒng)。《三國志》標(biāo)點以中華書局版為基礎(chǔ),并參照臺灣王靜芝主持翻譯之《白話三國志》(本社版)。為閱讀方便汁,全書選配了若干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插圖。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xué),師事同郡學(xué)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dāng)時,宦官黃皓專權(quán),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jié)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dāng)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度龂尽肥且徊坑涊d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jì)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tǒng)。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jì),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jì)。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quán)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wù)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tǒng),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tǒng)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jīng)事緯,與本紀(jì)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jì)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dāng)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chuàng)見?!度龂尽房偲饋碚f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guān)。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dāng)時屬于現(xiàn)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jīng)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搜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搜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xiàn)成的史書可借鑒,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dāng)?shù)?!妒駮分械脑S多重要人物的事跡,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dāng)缺乏的。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他治學(xué)態(tài)度比較嚴(yán)謹(jǐn)),陳壽也可能舍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舍棄了。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fēng)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庇纱丝梢姡度龂尽窌芍?,就受到了當(dāng)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fù),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yán)慎,為歷代史學(xué)家所重視。史學(xué)界把《史記》、《漢書》、《后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jì)傳體史學(xué)名著。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rèn)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rèn)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xiàn)。說“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dāng)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yīng)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薄稌x書·陳壽傳》關(guān)于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shù)幾位史學(xué)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shù)的史學(xué)家則認(rèn)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nèi)無升堂廟勝之效,黨于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稌x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壁w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過也。又《亮傳》后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庇纱丝梢?,《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jì)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xué)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jì)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度龂尽烦蓵螅捎跀⑹逻^于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xué)家裴松之便為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后來都亡佚了。當(dāng)1700年前的南充人陳壽揮筆寫下這三個字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這部耗費了他畢生精力創(chuàng)作出來的史書會跨越時間的阻隔,影響著之后歷朝歷代的中國社會,直至1700年后衍變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對于今天的多數(shù)人來說,了解“三國文化”多是通過明代羅貫中所寫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那么,這兩部相距數(shù)百年的著作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現(xiàn)在我們都統(tǒng)稱《三國演義》,演義就是小說的作者他可以根據(jù)《三國志》去即興發(fā)揮?!薄度龂尽放c《史記》、《漢書》、《后漢書》一起被后世史學(xué)家尊稱為“中華史學(xué)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xué)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據(jù)此,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學(xué)者認(rèn)為:陳壽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jīng)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早在唐代,在陳壽的故鄉(xiāng)南充,陳壽的父老鄉(xiāng)親就在他少年讀書的地方建起了萬卷樓,以示紀(jì)念。南充,也由此成為“三國文化”的發(fā)源地。1992年,財政并不富裕的南充市政府撥款一千多萬元,重新建起了這規(guī)模宏大的萬卷樓,在南充人的心中,前人留下的這筆文化的財富顯然要比很多事情都要重要。從那之后,無數(shù)人來到萬卷樓,尋找他們向往的三國文化?!度龂尽分械墓适乱驯皇廊怂熘?,在這部經(jīng)典史書的背后、在陳壽的故鄉(xiāng)又隱藏著一些怎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的命運呢?南充在三國時叫巴西郡安漢縣,是蜀國領(lǐng)地。陳壽出生于蜀后主劉禪建興十一年,也就是劉備在白帝城向諸葛亮托孤后的第十一年,三國爭霸已進入尾聲。陳壽少年時就聰慧好學(xué),從小就對歷史著作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興趣。他先通讀了最為古老的《尚書》和《春秋》,更精細(xì)地研習(xí)了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和東漢班固的《漢書》,熟悉了寫作史書的方法。同時,他所寫的文章又富艷動人,深得長輩們的贊許。陳壽小時候就在家中讀書,時時受到父親的關(guān)注和督促?!瓣悏鄣母赣H是馬謖的參軍,失街亭以后,陳壽的父親和馬謖一樣受到處罰,馬謖被諸葛亮投進大獄,死在獄中,陳壽的父親受到髡刑的處罰,就是削發(fā),剃去頭發(fā),是種污辱性的處罰,然后逐出軍營,這個時候陳壽的父親才回到家鄉(xiāng),幾年之后結(jié)婚生子,得了陳壽,陳壽的父親把他在失街亭當(dāng)中滿腔的義憤和不得志寄予他兒子陳壽的身上,從小對陳壽要求非常嚴(yán)格。”1992年,在修建萬卷樓時,在陳壽的故居中出土了這樣一塊漢磚,經(jīng)仔細(xì)辨認(rèn),確定漢磚的內(nèi)容是教子圖,這使得陳壽的父親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正是在這樣的教學(xué)之中,陳壽與父親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來,陳壽的父親病故,陳壽匆忙趕回家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后來編撰而成的《三國志》中,對于因卷入失街亭一戰(zhàn)而受牽連的老父卻只字未提,對于懲罰父親的諸葛亮卻大加頌揚,足見陳壽對待歷史的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也因此,陳壽的父親在歷史上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后人常有提及,只能稱其為陳壽父。陳壽在大約在18歲時進入了蜀國都城成都的太學(xué)學(xué)習(xí),遇到了影響他的人生的第二個人物——同是南充人的譙周。在譙周門下學(xué)習(xí)時,陳壽進一步刻苦攻讀史學(xué),在南充的民間至今流傳許多陳壽刻苦讀書的故事。譙周作為三國后期的重要人物或許不被今天的人們所熟知。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專門為這位同鄉(xiāng)的老師寫了一篇傳記。譙周語言幽默,傳記中說諸葛亮都被他幽默的話語逗樂。就是這樣一個詼諧幽默的人,最終卻左右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三國后期,魏國逐漸強大。蜀、吳均無力與魏國抗衡。魏國伐蜀時,兵至陰平。危急關(guān)頭,譙周力勸后主劉禪降魏。并打消劉禪顧慮,說如果降魏后魏國不封你為王,我愿冒險去魏國說理,劉禪聽從了譙周的意見,投降魏國。三國鼎立的格局被打破。“這樣又能夠保證后主劉禪不至于身敗名裂,另一方面又能使全蜀老百姓不至于生靈涂炭?!标悏墼凇度龂尽分幸彩侨绱嗽u價他的老師的,然而,在那個忠義為本的封建社會中,譙周的所作所為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違背忠義之道的,在當(dāng)世和后世的人對于譙周都有著諸多的非議。南充人寬容地接納了這位頗具爭議的老鄉(xiāng)。蜀國降魏后,譙周數(shù)次拒絕了魏王封賞給他的高官厚祿。七年后,譙周在家鄉(xiāng)于紛擾中離開了人世,誓死不肯穿魏王賜給他的壽衣。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只能任由后世評說了。今天的譙周墓坐落在一處頗為熱鬧的市民小區(qū)中,人們在茶余飯后不知是否會偶爾想起這位用名節(jié)換來這一方平安的老鄉(xiāng)。之后形式的演變,果然如同譙周所預(yù)料的那樣,蜀國在歸入魏國兩年后,魏國的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受禪讓之名取代魏國建立晉朝,也就是歷史上的西晉,公元280年,晉朝消滅吳國,至此,長達84年分裂割據(jù)的局面終于結(jié)束。蜀漢滅亡那一年,陳壽31歲,漸入中年。他留在了故鄉(xiāng)南充,閑居家中,埋頭讀書數(shù)年,造詣日深。外面世界所發(fā)生的一切他也都看在眼中,《三國志》的構(gòu)思也許從那幾年就開始了。公元268年,36歲的陳壽離開故鄉(xiāng)南充趕赴晉都城洛陽,擔(dān)任西晉著作郎,專門負(fù)責(zé)編撰史書,從此人生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天下一統(tǒng)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陳壽編撰《三國志》的設(shè)想成為可能。從小就在蜀國成長起來的陳壽早已積累了大量蜀國的資料,后又補充魏,吳兩國資料,一部長達65卷的宏篇史學(xué)巨著終能編撰而成。在《三國志》完成那一刻起就在當(dāng)世引起了轟動。晉惠帝在看過《三國志》后當(dāng)即下詔,命令全國百姓每家每戶都要抄寫《三國志》,這也使得《三國志》中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普及,到唐朝時,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種新興的行業(yè)——說書,又進一步推動了三國故事在民間的普及?!度龂尽分械娜宋锛肮适乱哉f書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至今,我們在南充的老茶館中仍可聽到許多關(guān)于三國故事的評書。流傳中,人們對《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故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進行取舍演義,后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便是根據(jù)說書人的記載完成的。在南充的民間剪紙藝術(shù)中,有大量的體裁取自于三國的故事和人物,《三國志》中記載的多是歷史事實,關(guān)于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少,這就給了后人很多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關(guān)于人物形象和故事也便有了許多不同的版本。漢恒候張飛曾在南充閬中駐守了七年,在當(dāng)?shù)亓鱾髦S多關(guān)于張飛的傳說。時光流轉(zhuǎn),當(dāng)?shù)氐膫儗τ趶堬w固有的豹頭環(huán)眼形象也產(chǎn)生了懷疑?!澳敲磸堬w到底長什么樣呢?我們這有尊像,這尊像就是張飛的長子張苞的兒子張遵的像,你看這尊像,它做的面目很清秀,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趣,同時這尊像它是一直在張飛廟里就做成這樣的。它是有依據(jù)的,如此說來,按現(xiàn)代的遺傳說的觀點來看,那么,要是倒退的話,他的爺爺張飛也不會太丑陋。這算是一個證明吧!證明之二呢,就是,據(jù)史料記載,張飛的兩個女兒,一個被后主劉禪立為皇后,還有一個呢,后來他成為劉禪的妃子,相繼的兩姐妹都被喜歡美色的劉禪看上了,你想想,那么她們的父親張飛會是什么形象呢?不會太丑吧?”《三國志》中記載,猛將張飛死在閬中,被其手下范疆與張達所害,但卻沒有說明范疆、張達為何要殺張飛。在南充地區(qū)流傳著一種張飛之死的傳說,也被當(dāng)?shù)厝烁木幊纱ū逼び皯颍敿?xì)解說了其中的原因。張飛在閬中所說二哥關(guān)羽敗走麥城,被吳國軍隊所害,異常悲憤,命手下范疆、張達趕制白盔白甲要討伐吳國為二哥報仇。 范疆、張達錯聽為百盔百甲,心想完不成任務(wù)也是死,便心生殺機,殺害了酒后沉睡中的張飛,提著張飛首級投奔東吳而去。卻在路上將張飛頭顱扔在了四川云陽。因此在南充民間至今仍有張飛“頭在云陽,身在閬中”的說法。后來劉備為替兩個弟弟報仇,貿(mào)然討伐東吳,失利后病死于白帝城?!疤覉@三結(jié)義”的情景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空間。劉備,關(guān)羽,張飛雖未能同年同月同日死,卻也為了相互間的情義而相繼死去。此種情義成為了三國故事中最為華彩的段落。陳壽在《三國志》中樹立起的劉、關(guān)、張三人之間“君賢臣忠”的關(guān)系也成為了此后封建社會中君臣關(guān)系的典范,備受推崇。南充人為表達對張飛的崇敬為他雕塑了皇帝的金身,卻也不忘他和劉備的君臣關(guān)系,讓他持笏稱臣?!度龂尽返墓适卤阋赃@樣的方式在民間流傳著。陳壽因《三國志》而備受贊譽,卻也因為秉筆直書而得罪了很多當(dāng)世的權(quán)貴,晚年屢次被貶,在仕途中始終郁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歲的陳壽沒能趕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陽。然而他一定不會想到,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摘取下來的這段歷史在1700年后不僅被中國人奉為經(jīng)典,更進而影響著這個世界,《三國志》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智慧與謀略現(xiàn)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廣泛應(yīng)用在政治、軍事、商業(yè)等各個領(lǐng)域。并被改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甚至漫畫與電子游戲在這個世界更為廣泛的傳播著。人們說,《三國志》是展現(xiàn)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最壯美的篇章。附:晉書陳壽傳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好學(xué),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宦人黃皓專弄威權(quán),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xiāng)黨以為貶議;及蜀平,坐是沉滯者累年。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yuǎn)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lǐng)本郡中正。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dāng)以晉書相付耳?!逼錇闀r所重如此。或云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dāng)為尊公作佳傳?!倍〔慌c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yīng)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張華將舉壽為中書郎,荀勖忌華而疾壽,遂諷吏部,遷壽為長廣太守。辭母老不就。杜預(yù)將之鎮(zhèn),復(fù)薦之于帝,宜補黃散,由是授御史治書,以母憂去職。母遺言令葬洛陽,壽遵其志。又坐不以母歸葬,竟被貶議。初,譙周嘗謂壽曰:“卿必以才學(xué)成名,當(dāng)被損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眽壑链嗽僦聫U辱,皆如周言。后數(shù)歲,起為太子中庶子,未拜。元康七年病卒,時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漢武帝詔曰“司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書”,使者得其遺書,言封禪事,天子異焉。臣等按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fēng)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zhì)直過之。愿垂采錄?!庇谑窃t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壽又撰古國志五十篇、益都耆舊傳十篇,余文章傳于世。

圖書目錄

卷一 魏書一
武帝操

卷二 魏書二
文帝丕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睿

卷四 魏書四三少帝
齊王芳
高貴鄉(xiāng)公髦
陳留王奐

卷五 魏書五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書六
董卓
李催
郭汜
袁紹
子譚
子尚
袁術(shù)
劉表

卷七 魏書七
呂布
張邈
陳登
臧洪
陳容

卷八 魏書八
公孫瓚
陶謙
張楊
公孫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淵
張燕
張繡
張魯

卷九 魏書九
夏侯惇
韓浩
史渙
夏侯淵
曹仁
弟純
曹洪
曹休
子肇
曹真
子爽

訓(xùn)
何晏
鄧飏
丁謐
畢軌
李勝
桓范
夏侯尚
子玄

卷十 魏書十
茍或
子惲
孫彪
孫冀
茍攸
賈詡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渙
張范
弟承
涼茂
國淵
田疇
王脩
邴原
管寧
王烈
張躊
胡昭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琰
毛玠
徐奕
伺夔
邢颥
鮑勛
司馬芝
子岐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鐘繇
子毓
華歆
王朗
子肅
孫叔然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昱
孫曉
郭嘉
董昭
劉曄
蔣濟
劉放
孫資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馥
司馬朗
粱習(xí)
張既
溫恢
賈逵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峻
蘇則
杜畿
子恕
鄭渾
倉慈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遼
樂進
于禁
張邰
徐晃
朱靈

卷十八 魏書十八
李典
李通
臧霸
孫觀
文聘
呂虔
許褚
典韋
龐德
龐清
母娥
閻溫
張恭
恭子就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威王彰
陳思王植
蕭懷王熊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
豐愍王昂
相殤王鑠
鄧哀王沖
彭城王據(jù)
燕王宇
沛穆王林
中山恭王袞
濟陽懷王琺
陳留恭王峻
范陽閔王矩
趙王斡
臨邑殤公子上
楚王彪
剛殤公子勤
谷城殤公子乘
鄙戴公子整
靈殤公子京
樊安公均
廣宗殤公子棘
東平靈王徽
樂陵王茂
(以上武帝子)
贊哀王協(xié)
北海悼王蕤
東武陽懷王鑒
東海定王霖
元城哀王禮
邯鄲懷王邕
清河悼王貢
廣平哀王儼
(以上文帝子)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粲
徐斡
陳琳
阮瑤
應(yīng)碭
劉楨
應(yīng)璩
應(yīng)貞
阮籍
嵇康
桓威
吳質(zhì)
衛(wèi)覬
潘勖
王象
劉虞
劉劭
繆襲
仲長統(tǒng)
蘇林
韋誕
夏侯惠
孫該
杜摯
傅嘏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階
陳群
子泰
陳矯
徐宣
衛(wèi)臻一
盧毓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一
和洽一
常林一
楊俊一
杜襲一
趙儼
裴潛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暨
崔林
高柔一
孫禮
王觀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
楊阜
高堂隆
棧潛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寵
田豫
牽招
郭淮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邈
胡質(zhì)
子威
王昶
王基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凌
令狐愚
毋丘儉
諸葛誕
唐咨
鄧艾
州泰
鐘會
王弼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華佗
吳普
樊阿
杜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