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美國生產工人的實際工資出現(xiàn)了近20年的長期下降趨勢。這種異乎尋常的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美國工人實際工資在此期間出現(xiàn)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它的經濟影響和經濟后果如何?美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和變動與其他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有何差異?這種差異又具有何種含義?所有這些問題,是我們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所不得不考慮的,顯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以實證分析為基礎,采用規(guī)范和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戰(zhàn)后美國工人實際工資的變動進行深入考察,同時對美國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的工資水平與變動進行國際比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相關的工資理論,并探討我國工資制度改革的有關問題。本書除導論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自二戰(zhàn)以后特別是1970年代以來美國生產工人實際工資的變動型式,具體涉及美國生產工人實際工資的下降趨勢、收入分配中不平等程度的擴大以及這種變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第二章是對美國生產工人實際工資變動型式的原因解釋。西方主流經濟學試圖使用正統(tǒng)的供求關系分析方法,對工資變動型式進行解釋;激進經濟學派則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來揭示工人實際工資長期下降的根本原因。本文分別分析了兩種解釋的合理性和不足,并對解釋原因做了進一步補充。第三章是將發(fā)達國家的工資變動型式納入兩種資本主義模式進行考察。表明:盎格魯一薩克森模式國家的工資水平相對較低而收入不平等程度較高,萊茵模式國家的工資水平相對較高而收入不平等程度較低。萊茵模式國家的經濟績效一般比盎格魯一薩克森模式國家的經濟績效高。第四章對工資問題進行理論探討。首先討論的是有關工資的性質和決定的基本問題,其次對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現(xiàn)象進行分析,最后對經濟學中涉及工資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yè)率三者之間關系的若干問題以及菲利蒲斯曲線問題進行討論。最后一章即第五章是對中國工資收入分配問題的思考。具體涉及社會主義工資理論,中國工資制度的現(xiàn)狀和問題,以及具體的政策建議。本書試圖在理論分析和實證考察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推進。第一,研究戰(zhàn)后美國工人實際工資的長期變動型式,并探討其變動的經濟與制度原因。戰(zhàn)后美國工人工資變動趨勢可初步概括為:黃金時期迅速增長,1970年代后停滯下降,1990年代中期以后又開始上升。收入不平等程度也隨工資的變動而變化。在變動原因的分析中,正統(tǒng)經濟學家未能突破傳統(tǒng)的供求關系分析方法;而激進經濟學家主要從制度層面人手加以探索。本書將討論兩種分析方法的合理性與不足,并試圖將二者加以綜合。第二,對戰(zhàn)后美國與其他發(fā)達國家工人工資變化進行比較研究,納入兩種不同資本主義模式,探討其差異的經濟條件與經濟績效。通過比較分析,總結出重視勞資合作關系和整體利益的萊茵模式比盎格魯一薩克森模式更具優(yōu)越性。第三,在經驗研究基礎上進行理論探討。特別是對反映工資率和失業(yè)率變動關系的菲利蒲斯曲線進行深人思考,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資本主義工資率與失業(yè)率相互關系的變動規(guī)律。第四,通過對發(fā)達國家工資差異和變動的研究,探討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如何處理工資和收入分配問題。當前,中國國企改革更強調產權制度建設和競爭環(huán)境的優(yōu)化j但企業(yè)中良好的勞動關系的形成對國有企業(yè)改革也事關重大,而這恰恰是當前國企改革中被忽略的重要問題。本文借鑒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強調應重視企業(yè)中的勞動關系,并試圖就工資制度和工資政策提出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