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說法:偉大的愛情是用來唏噓的。從1998年開始,《新周刊》每到春天都要“發(fā)一次情”——應情人節(jié)的景兒,做一個男女情感方面的話題。情人節(jié)特輯,把愛情那點事拿出來梳理、盤點一通,用時尚的外衣包裝一下,用嚴肅的社會學眼光審視、分析一下,再唏噓感慨一番。不出編者們所料,幾乎每年的情人節(jié)特輯,甫一推出都受到了讀者的好評,以至每年情人節(jié)將至,這一期的雜志都會成為讀者的一個期待;而情人書里購買和閱讀《新周刊》,并把它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禮物送給自己所愛的人,也成為很多年輕朋友的習慣。《新周刊》情人節(jié)專題這個例牌策劃也因此成了雜志延伸出來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子品牌,被~些高校新聞與傳播學院講策劃學的老師當作傳媒策劃這的確是《新周刊》有趣、有特色的成功創(chuàng)意,體現了這本以“新銳”為特征的話題雜志對社會現象和心態(tài)的深切關注和敏銳把握。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一串情人節(jié)專題,基本上反映出這些年來中國當下社會文化及中國人情感變化和演進的基本脈絡。這十幾個情人節(jié)特輯連起來,可以當作一部《中國當代情愛史》來讀。中國人情愛生活和愛情觀,從上個世紀末到今天,經歷了非常微妙的變化。二十年前,編者們的愛情在婚姻倫理和審美主義的自由理想之間徘徊——走向家庭還是走向自編者?十年前,讓編者們心煩的問題是:愛情到底應該朝里走還是向外走——走向心靈還是走向物質?可臨到五年前,人們談到愛情時,最強烈的感受又變成: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走向愛人同志還是走向婚外小情兒?至于今天,所有這些選擇,都集中到了一個新的困境:向前走還是往回走?換句話說,就是編者們的愛情,到底是與時俱進地不斷創(chuàng)新,還是低調回歸傳統(tǒng)?這些微妙的變化,毫無疑問地體現在了《新周刊》情人節(jié)特輯系列之中。以“編者愛你”這個溫馨主題開始,由“愛情之死”到“愛無能”、“親愛的,讓編者們按程序接吻吧”,再到“愛情潛規(guī)則”、“親愛的誰”,其調性是越做越灰色。必須承認,這不是編者們及大多數讀者愿意看到的結果,但卻是那個所謂“世紀之交”時期中國愛情的真實面貌。值得欣慰的是,在經歷了近年來日益惡化的物欲膨脹和日益緊張的現實生存困頓之后,中國人的生活和價值觀開始不同程度地向傳統(tǒng)和內心回歸,其情感生活和愛情觀也開始走出迷亂和困惑的灰色地帶,折射在《新周刊》的情人節(jié)專題上,則是近三年“保衛(wèi)愛情”、“聽說愛情還會回來”以及“愛是生產力”這些標題所傳遞出來的溫情、陽光訴求。11年的豐厚累積,今天以圖書的方式再出發(fā)。編者們對2008:2009年度的情人節(jié)專題重新包裝,編輯出版這本《愛是生產力:2009中國情愛報告》。這個年度文輯將延續(xù)做下去,每年推出,敬請期待。編者們希望讀者從這些文輯里不僅能夠找出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們這些年來情感變化的軌跡,同時也能更好地去把握愛的未來——編者們都希望,那個未來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