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教育各級教育中國教育史論叢

中國教育史論叢

中國教育史論叢

定 價:¥26.00

作 者: 高時良 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中國教育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533448455 出版時間: 2009-03-01 包裝: 平裝
開本: 大32開 頁數(shù): 298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一位年近百歲的學者,生筆耕不綴,這是他又奉獻給讀者的一部研究精萃。《中國教育史論叢》以記史與論史的雙向治史方法。對中國教育體制與教育思想發(fā)展過程,以專題研討形式,推本溯源,論衡正誤。對前人所未道及或存疑而言未盡者,進行鉤沉、補遺。書中征引的史料涉及經、史、子、集、小說、筆記和古今學者的有關著作數(shù)百上千種,為后世治教育史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線索。

作者簡介

  高時良 191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3—1937年就讀于廈門大學教育系,在校四年均獲陳嘉庚獎學金。曾擔任福建省教育廳研究室主任兼編輯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新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福州大學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福州師范專科學校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福建省教育志編委會顧問、終審,民革福建省委顧問。另擔任全國教育史研究會、中華孔子學會、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理事,福建省教育史研究會顧問;《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叢書》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史學科組成員,《教育與心理辭典·中國教育史》主編。在《新教育》、《中華教育界》、《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教育史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約百篇,多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個人專著和主編的著作有《學記評注》、《中國古代教育史綱》、《蘇聯(lián)國民教育》、《明代教育論著選》、《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中國教會學校史》、《中國近代教會學?!泛献骶幹小吨袊逃笫掠洝贰ⅰ督逃茖W研究方法》、《中國教育家評傳》、《中國近代學制史料》、《先秦教育論著選》、《中國書院辭典》、《中國師范教育通覽》等。個人與合作成果曾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兩次)、全國優(yōu)秀教育圖書獎一等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兩次)。

圖書目錄

一、文教方針政策
(一)始皇未焚盡書“坑儒”實坑術士
(二)罷百家獨尊儒術非“古今通誼”
(三)孟學宋而后在文教領域定位
(四)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說有偏頗
(五)黃老之學緣何進入科場學校
(六)早期啟蒙思潮沖擊古老理念
(七)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教育模式
二、歷代教育官制
(一)司徒掌管教育但非專職教官
(二)瞽史亦為早期文化教育官員
(三)三老五更各一人非三人五人
(四)博士設官始于戰(zhàn)國非始于秦
(五)國子祭酒西漢時置后世承之
(六)漢經博士應是教職不是吏職
(七)秦漢到民國間教育官制變遷
三、各類學校建置
(一)《王制》記虞庠設國之西郊有誤
(二)早期的塾并非專指教育場所
(三)小學起初乃為貴族子弟而設
(四)明堂與辟雍非同一性質機構
(五)大學太學文字表述同中有異
(六)“鄉(xiāng)學”非地方基層或農村學校
(七)郡國立學始于漢初非在魏世
(八)學、校、學堂各有歷史時代標志
(九)大、中、小學結構早于清初提出
(十)師范職業(yè)教育納入學制系統(tǒng)
(十一)社學發(fā)展驅動教育走進民間
(十二)宋設慈幼局為育嬰事業(yè)開端
(十三)村有冬學展現(xiàn)農家生活風采
四、教師學生稱謂
(一)稱“子”“夫子”,以其為師間有例外
(二)“先生”“學生”寓意涉世經驗深淺
(三)喻學生為“桃李”疑不自唐代始
(四)“青衿”為學生代稱首見于《詩經》
五、課程教材教法
(一)孔門六藝之教世有不同解讀
(二)最早的學校教科書范本石經
(三)兔園冊以通俗課本流行村塾
(四)《千字文》疑有不同的版本行世
(五)最早看圖識字課本《對相四言》
(六)后漢馬融絳紗帳下的導生制
(七)監(jiān)生積分制始于宋完備于明
(八)明代高等學校創(chuàng)學生實習制
(九)從“夏楚收威”看歷史上的體罰
(十)“滿腹經綸”找到新近理論依據(jù)
六、倫理道德教育
(一)“禮”的本性不是宣揚禁欲主義
(二)衡量道德標準因時而異其趣
(三)“義”“利”兩種價值取向幾時合龍
(四)誠信亦是道德教育重要內容
(五)“束惰”多義作修行解符合邏輯
(六)曹魏太學生犯規(guī)罰飲水質疑
七、察舉科試制度
(一)早期以得舉秀才為無上光榮
(二)歷代選拔人才重視進士出身
(三)殿試第一名稱狀元始于明代
(四)東漢創(chuàng)立復試制度歷代因之
(五)唐宋科舉開始試卷彌封膳錄
(六)宋代嚴厲取締試卷文字雷同
(七)“公車”非備車馬接送舉人之謂
(八)讀書人祀文昌魁星為求功名
八、書院文化特質
(一)唐代與宋而后書院性質有別
(二)書院組織管理深受禪林影響
(三)園林化為書院營造絢麗環(huán)境
(四)宋學漢學及其教育在此長成
九、生產勞動教育
(一)尊神農等為圣在教人不忘本
(二)士于春秋時期脫離生產勞動
(三)墨翟從哲理上揭示勞動價值
(四)我國史有行會未有行會學校
十、科學技術教育
(一)《墨經》中所見的數(shù)理知識傳授
(二)漢以后幾部農業(yè)技術指導書
(三)手工業(yè)技術留下來傳世紀錄
(四)清末科技教育發(fā)展坎坷歷程
(五)政府官員或學者到西方取經
十一、少數(shù)民族教育
(一)科舉不分夷夏一體取得功名
(二)黨項羌人治理下的西夏教育
(三)契丹、女真族文教中原化歷程
(四)清代苗瑤等族子弟教育設施
(五)清末、民國時期少數(shù)民族教育
(六)鄭經等開拓臺灣高山族教育
十二、終身教育機制
(一)古今教育家、學人論終身教育
(二)舊時官學、私學修業(yè)不拘年限
(三)科舉制誘發(fā)讀書人繼續(xù)學習
(四)胎教亦得納入終身教育范疇
十三、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
(一)儒家典籍中的生態(tài)環(huán)保語言
(二)“天人合一”揭示人與自然和諧
(三)生態(tài)倫理教育得從童蒙抓起
十四、語言文字學習
(一)我國文字起源在甲骨文之前
(二)傳統(tǒng)蒙學從教孩童識字起步
(三)習字具有怡情養(yǎng)性教育功能
(四)白話文如何成為今文字主流
(五)倡講普通話亦一場文化革命
(六)漢字簡化符合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
(七)外國語登上我各類學校講臺
附錄:參考書(刊)目舉要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