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是針對湖南桑植白族開展的一項專題研究。在桑植白族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散雜居特點和“民家”文化特質決定了本研究的獨特性。也正由于散雜居特點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界對桑植白族的研究較少,更凸顯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為確保寫作的“話語權”,筆者先后五次,歷時八個多月對桑植白族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積累了豐富、翔實、可信的第一手材料,使得本研究具有創(chuàng)新性。通過對族,群理論的梳理,《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選取族群認同作為桑植白族研究的切入點,從而在散雜居和族群認同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開展對桑植白族文化的研究?!渡㈦s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對桑植白族歷史、文化的探討無疑將推動該領域的深入研究。區(qū)域性研究中所涉及的散雜居背景下的生存問題和族群認同問題,是包括桑植白族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面臨的共同性問題。書中的結論對于其他散雜居民族而言亦有借鑒作用,有助于正確處理散雜居民族關系,促進散雜居民族的發(fā)展。從研究方法而言,田野調查作為民族學的“看家本領”,無疑也是《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通過訪談、調查、走訪等不同形式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奠定了材料和立論的可信度。歷史文獻是追溯族源、考究歷史的直接依據,地方志、史書、族譜、家乘等史料使得田野資料和文獻資料相得益彰。對白族的任何研究,如果脫離它與大理白族的聯系孤立開展,將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聯系的觀點和比較的方法也是《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