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畔的樅陽,受陽明理學異端浸潤后形成了比較獨特的區(qū)域文化結構,其孕育的啟蒙思想家方以智也帶有鮮明的海洋氣質。樅陽文化與當代樅陽人敢于冒險的性格特征有何關聯(lián)?其濱江開放的地理形態(tài)與樅陽文化的形成又有何關聯(lián)?明代王學左派的主體是來自社會底層的鹽丁、販夫、樵夫、陶匠,篤信“百姓日用即道”,在王學左派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準確地勾勒出當代樅陽商人群落的精神全貌,讓這些貌不驚人并帶有草根氣和泥土味道的昔日販夫匠人載入史冊,而不至于湮滅在安徽民工這一僵化的群體形象之中?《樅陽歷史文化名人》的出版,相信正是源于對樅陽開放文化的深度挖掘這樣的思考,為樅陽現(xiàn)象作價值取向的正名。只有做好了這樣的事情,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映改革開放30年給廣大中國城鄉(xiāng)帶來的深刻巨變,也才能有效引導和培育這些來自民間的野性的充滿原始活力的草根力量。當這些依附于大地之母的頑強的野火燃燒成了熊熊烈火,安徽才有可能徹底脫胎換骨,昂首挺進文明富裕和諧的地區(qū)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