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工程計算ANSYSANSYS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

ANSYS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

ANSYS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

定 價:¥59.00

作 者: 張應遷,張洪才 編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ANSYS及計算機輔助分析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5230331 出版時間: 2010-07-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56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ANSYS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分為8篇,共30章。第一篇ANSYS基礎操作篇,包括有限元方法與ANSYS、工作平面、建模、模型的布爾運算、劃分網格等;用實例闡述了ANSYS的前處理、后處理及時間歷程后處理,還特別介紹了ANSYS中CAD模型的導入問題,包括各種典型的數(shù)據(jù)格式,以及ANSYS與當今流行的三維建模軟件的接口實現(xiàn)。第二篇高級操作篇,包括自適應網格劃分、子模型、單元死活、APDL與UIDL、優(yōu)化設計;詳細介紹了利用單元死活技術模擬焊接的應用。第三篇結構分析篇,通過大量的工程實例以及一些經典案例,如帶圓孔矩形平板的應力集中、彈簧-質量系統(tǒng)的固有頻率、梁的模態(tài)分析等,介紹了結構線性靜力分析、結構非線性分析、結構動力學分析,讓讀者學以致用。第四篇接觸分析篇,包括疲勞分析、接觸分析、彈塑性分析,用實例講解了ANSYS中疲勞、接觸的分析流程。第五篇CFD與熱分析篇,重點闡述ANSYS中不可壓層流以及湍流的模擬、穩(wěn)態(tài)傳熱分析與瞬態(tài)傳熱分析。第六篇電磁與聲學篇,包括ANSYS聲學分析、ANSYS電磁場分析,實例講解了ANSYS中聲固耦合實例、二維以及三維靜態(tài)、瞬態(tài)磁場。第七篇闡述了Workbench仿真平臺及具體的實例應用。第八篇常見疑難解答與經驗技巧集萃,通過大量的實戰(zhàn)技巧介紹幫助讀者提高工作效率,尋找工作捷徑?!禔NSYS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適用于ANSYS軟件的初、中級讀者,以及有初步使用經驗的技術人員,書中介紹的大量實例也可供高級用戶參考。《ANSYS有限元分析從入門到精通》也可作為理工科院校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學習ANSYS軟件的教材和相關行業(yè)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ANSYS軟件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應遷,從事于計算力學、生物力學研究,曾先后參與、主持研究數(shù)控機床床身優(yōu)化、高壓容器優(yōu)化、鍋爐爐排固有頻率分析、高壓閥門分析以及農業(yè)部發(fā)起的沼氣發(fā)酵反應器流場的數(shù)值模擬與攪拌器參數(shù)優(yōu)化軟件開發(fā)等項目,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精通有限元分析軟件及主流三維設計軟件的應用。尤其擅長ANSYS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F(xiàn)為中國CAE聯(lián)盟ANSYS專區(qū)、ABAQLJS專區(qū)版主。張洪才,研究方向為機械結構強度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精通有限單元法和ANSYS軟件應用。發(fā)表學術論文8篇,其中有5篇被3大檢索收錄。為中國CAE聯(lián)盟ANSYS專區(qū)的版主,e-works的CAE咨詢專家。

圖書目錄

第一篇 ANSYS基礎操作篇
第1章 有限元方法與ANSYS概述
1.1 有限單元法概述
1.2 線彈性力學的基本原理與最小勢能原理
1.2.1 彈性力學的基本原理
1.2.2 最小勢能原理
1.3 里茲法
1.4 有限單元法解題過程簡介
1.5 ANSYS 11.0簡介與基本使用
1.5.1 軟件功能簡介
1.5.2 前處理模塊PREP7
1.5.3 求解模塊SOLUTION
1.5.4 后處理模塊POSTI和POST26
1.5.5 ANSYS 11.0新特征
第2章 ANSYS坐標系和工作平面
2.1 ANSYS坐標系簡介
2.1.1 全局坐標系
2.1.2 局部坐標系
2.1.3 結果坐標系
2.2 ANSYS工作平面
2.2.1 建立工作平面
2.2.2 移動工作平面
2.2.3 工作平面性能的增強
第3章 建模及模型導入
3.1 ANSYS建模
3.1.1 ANSYS建模步驟
3.1.2 實體建模方法
3.1.3 自底向上的建模方法
3.1.4 自上向下的建模方法
3.1.5 模型的復制、移動與縮放
3.2 CAD模型的導入
3.2.1 以IGES格式導人CAD模型
3.2.2 以x_t格式導入CAD模型
3.2.3 以sat格式導入CAD模型
3、2.4 應用實例
3.3 三維建模軟件與ANSYS的接口
3.3.1 ANSYS與PRO/E的無縫連接
3.3.2 ANSYS與SOLIDWORKS間的數(shù)據(jù)交互
3.3.3 ANSYS與CATIA的數(shù)據(jù)交互
3.3.4 應用實例
第4章 模型的布爾運算
4.1 引言
4.2 布爾操作后圖元的編號
4.3 交運算
4.4 兩兩相交
4.5 加運算
4.6 減運算
4.7 搭接運算
4.8 分割運算
4.9 粘接運算
4.10 布爾運算的替代
4.11 布爾運算后的更新
4.12 布爾運算失敗時建議采取的一些措施
4.1 3實例:軸承座的實體建模
第5章 網格劃分
5.1 網格類型簡介
5.2 定義單元屬性
5.2.1 為模型分配單元屬性
5.2.2 默認單元屬性
5.2.3 常用單元屬性簡介
5.3 網格劃分控制
5.3.1 ANSYS網格劃分工具
5.3.2 單元形狀
5.3.3 單元形狀與計算結果的關系
5.3.4 控制中間節(jié)點的位置
5.3.5 局部網格劃分控制
5.3.6 內部網格劃分控制
5.3.7 生成過渡的金字塔單元
5.3.8 將退化的四面體單元轉化為非退化形式
5.4 自由網格和映射網格控制
5.4.1 自由網格劃分
5.4.2 映射網格劃分
5.5 改變網格
5.5.1 對模型重新劃分網格
5.5.2 利用網格Accept/Reject提示
5.5.3 清除網格
5.5.4 細化局部網格
5.5.5 改進網格(只針對四面體單元網格)
5.6 網格質量的評價
5.7 二維單元與三維單元劃分實例
5.7.1 重力壩的網格劃分
5.7.2 三維單元
第6章 加載和求解
6.1 載荷的概念
6.1.1 載荷的分類
6.1.2 關于載荷步和子步
6.2 載荷的施加
6.2.1 實體模型載荷與有限元模型載荷的優(yōu)缺點
6.2.2 施加載荷
6.2.3 載荷步選項
6.2.4 創(chuàng)建多載荷步
6.3 耦合及約束方程
6.3.1 何謂耦合
6.3.2 如何生成耦合自由度集
6.3.3 耦合的其他條件
6.3.4 什么是約束方程
6.3.5 如何生成約束方程
6.3.6 約束方程的其他注意事項
6.4 求解
6.4.1 定義分析類型
6.4.2 求解控制
6.4.3 求解
第7章 通用后處理
7.1 后處理簡介
7.2 讀人結果數(shù)據(jù)
7.3 圖形顯示
7.3.1 云圖顯示
7.3.2 矢量顯示
7.3.3 反作用力顯示
7.3.4 破碎圖
7.4 單元表
7.4.1 填上按名字來識別變量的單元表
7.4.2 填充按序號識別變量的單元表
7.4.3 定義單元表的注釋
7.5 列出結果
7.6 路徑操作
7.6.1 定義路徑
7.6.2 沿路徑插值數(shù)據(jù)
7.6.3 映射路徑數(shù)據(jù)
7.6.4 觀察路徑項
7.6.5 在路徑項中執(zhí)行算術運算
7.6.6 將路徑數(shù)據(jù)從一文件中存檔或恢復
7.6.7 刪除路徑
7.7 載荷工況
7.7.1 存儲組合載荷工況
7.3.2 可求和數(shù)、不可求和數(shù)及常數(shù)
第8章 時間歷程響應后處理
8.1 時間歷程變量觀察器
8.2 時間歷程后處理器的使用
8.2.1 定義變量
8.2.2 處理變量并進行計算
8.3 變量的評價
8.3.1 圖形顯示結果
8.3.2 列表顯示結果
8.3.3 數(shù)據(jù)的平滑
第二篇 高級操作篇
第9章 自適應網格劃分
9.1 自適應網格簡介
9.2 自適應網格的先決條件
9.3 支持自適應網格的單元類型
9.4 自適應網格劃分的一般步驟
9.5 用戶子程序定制ADAPT宏
9.5.1 生成用戶網格劃分子程序(ADAPTMSH.MAC)
9.5.2 生成用戶邊界條件子程序(ADAPTBC.MAC)
9.5.3 關于用戶子程序的一些其他說明
9.6 自適應網格劃分實例
第10章 子模型
10.1 子模型簡介
10.2 子模型分析的一般步驟
10.2.1 第一步:生成并分析較粗糙的模型
10.2.2 第二步:生成子模型
10.2.3 第三步:生成切割邊界插值
10.2.4 第四步:分析子模型
10.2.5 第五步:驗證切割邊界和應力集中位置的距離是否足夠
10.3 子模型實例
第11章 單元死活
11.1 單元死活簡介
11.2 支持單元死活單元類型
11.3 單元死活分析的一般步驟
11.3.1 建模
11.3.2 施加載荷并求解
11.3.3 查看結果
11.4 單元死活模擬二維焊接實例
第12章 使用APDL、UIDL進行二次開發(fā)
12.1 APDL概述
12.2 APDL基礎
12.3 數(shù)組參數(shù)
12.4 宏基礎
12.5 UIDL概述
12.6 UIDL實例
12.7 APDL實例
第13章 優(yōu)化設計
13.1 目標優(yōu)化
13.1.1 ANSYS優(yōu)化設計基礎
13.1.2 優(yōu)化設計的一般步驟
13.2 拓撲優(yōu)化設計
13.2.1 拓撲優(yōu)化的主要步驟
13.2.2 拓撲優(yōu)化問題的定義
13.2.3 控制優(yōu)化進程
13.2.4 觀察結果
13.3 優(yōu)化分析實例
13.3.1 目標優(yōu)化實例
13.3.2 拓撲優(yōu)化實例
第三篇 結構分析篇
第14章 結構線性靜力分析實例與分析
14.1 靜力分析概述
14.2 結構線性靜力分析實例
14.2.1 帶圓孔矩形平板的拉伸
14.2.2 梁的自重分析
14.2.3 列管式換熱器高壓球底組件強度分析
14.2.4 獨管塔的強度分析
14.3 實例分析
第15章 結構非線性靜力分析實例與分析
15.1 結構非線性概述
15.1.1 狀態(tài)變化(包括接觸)
15.1.2 幾何非線性
15.1.3 材料非線性
15.2 非線性分析的基本知識
15.2.1 方程求解
15.2.2 保守行為與非保守行為:過程依賴性
15.2.3 子步
15.2.4 載荷和位移方向
15.2.5 非線性分析
15.3 結構非線性實例
15.3.1 壓桿的屈曲分析
15.3.2 混凝土非線性計算實例——梁平面應力
15.3.3 雙軸向載荷作用下平板的蠕變
15.4 實例分析
第16章 結構動力學實例與分析
16.1 結構動力學概述
16.1.1 動力學分析類型
16.1.2 基本概念和術語
16.2 模態(tài)分析實例
16.2.1 模態(tài)分析基礎理論
16.2.2 彈簧-質量系統(tǒng)的固有頻率
16.2.3 梁的模態(tài)分析
16.3 諧響應實例
16.3.1 諧響應分析介紹
16.3.2 彈簧-質量系統(tǒng)的諧響應分析實例
16.4 瞬態(tài)動力學實例
16.4.1 瞬態(tài)分析基礎理論
16.4.2 球體撞擊柔性平面
16.4.3 帶集中質量梁的瞬態(tài)響應
16.5 結構動力學實例分析
第四篇 接觸分析篇
第17章 疲勞分析
17.1 疲勞的定義
17.2 疲勞計算
17.2.1 進入POST1和恢復數(shù)據(jù)庫
17.2.2 建立疲勞計算的規(guī)模、材料疲舅性質和疲勞計算的位置
17.2.3 儲存應力、指定事件循環(huán)次數(shù)和比例因子
17.2.4 激活疲勞計算
17.2.5 查看計算結果
17.2.6 其他記數(shù)方法
17.3 疲勞實例
第18章 接觸分析
18.1 接觸簡介
18.1.1 點——點接觸
18.1.2 點——面接觸
18.1.3 面——面接觸
18.2 接觸分析的一般步驟
18.2.1 點——面接觸分析的步驟
18.2.2 點——面接觸分析的步驟
18.2.3 面——面接觸分析的步驟
18.3 接觸實例
第19章 彈塑性分析
19.1 塑性理論引言
……
第五篇 CFD與熱分析篇
第六篇 電磁與聲學篇
第七篇 Workbench篇
第八篇 常見疑難解答與經難技巧集萃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